> 新闻

千里相赴 远山花开——记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杨明

发布时间:2025-02-21 21:09:25

冬季的乌蒙大山被凛冽的雨雾笼罩,那细密的雨丝仿佛一条无尽的瀑布,毫不留情地倾泻向大地,天地间的一切都笼罩在一层朦胧的轻纱之中。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艰难行进,终于,在翻越一个坡后,黔西市林泉镇高锦小学的校门缓缓出现在眼前。它仿佛是这片贫瘠山区中的一抹亮色,见证着坚守与希望。

步入校园,清脆的朗朗书声在空气中悠然回荡,孩子们的声音与山间婉转的鸟鸣、轻柔的风声交织成一曲动人的旋律。办公室里,杨明校长正在整理那略显杂乱的桌面。他那消瘦的身影,和花白中透着银丝的头发,无声地讲述着一个从江南水乡远来、在大山深处守望教育的人的故事。

杨明在课堂上。

支教缘起:放弃城市繁华,投身乡村教育

2009年,杨明从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现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毕业。那时的他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先后在杭州、迪拜等地工作,凭借才华与努力,收入不菲。本应在都市中安享繁华,却在某次浏览新闻时,偶然看到一则支教的报道,仿佛一道闪电划破了内心的沉寂。“趁年轻,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内心的声音在他心头回响,坚定且澄明。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辞去都市的工作,登上了通往贵州的列车,加入了爱心支教团队,来到了黔西市金碧镇瓦厂小学。

瓦厂坚守:直面困境,坚定信念

初到瓦厂小学,眼前的景象如同一记重锤,击打在杨明的心头。破旧的两层水泥校舍,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静静伫立在苍茫山间。墙壁上的裂痕与斑驳的痕迹,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磨砺。孩子们在操场上嬉戏,玩着沙包、滚铁环,虽然游戏简单却充满了童真。那纯净的笑容背后,却隐藏着资源匮乏的无奈。

没有电铃,每天上课的时间只能依靠那老旧的钟声敲响,钟声回荡在寂静的山谷里,仿佛带着岁月的沉重。但与城市那种繁华且资源丰富的教育环境形成的巨大反差,并没有动摇杨明支教的决心。他知道,这里的孩子们更需要他,他将用知识和爱心,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向更广阔世界的窗。

杨明和学生一起制作苗族蜡染。

支教之路:砥砺前行,无私奉献

支教的日子,杨明的生活充实且忙碌。白天,他仿佛是课堂上的魔法师,把那些枯燥的知识变成生动的故事。他的声音时而激昂,时而柔和,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眼中闪烁着渴望与求知的光芒。

夜晚,万籁俱寂,杨明却依旧埋头在昏黄的灯光下批改作业。作业批改完后,他又拿起手电筒,踏上了家访的路。那些崎岖不平的小山路,时常因为积雪或暴雨变得湿滑难行,但他从未退缩过。每一次家访,都是他了解学生家庭、关注他们成长的机会。

与学生和家长的接触,让杨明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感。他不仅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更关注他们的情感和生活。在他的帮助下,孩子们的眼中多了一份对未来的期许,家长们的心中也点燃了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杨明给学生讲解苗绣的历史。

教育公平之路:不辞辛劳,点亮希望

支教一年后,杨明怀揣对孩子们的深深牵挂,参加了特岗教师计划,再次扎根大山。这一次,他来到了一所更为偏僻的学校——景山小学。

在景山小学,杨明独自承担了多个年级的教学任务,工作繁重得几乎超出了想象。然而,他从不抱怨,每天都第一个来到学校,开始准备教学内容。课后,他继续走访30多个行政村,走遍每一条崎岖山路,用脚步丈量着贫困与希望。

他四处奔走,联系社会各界资源,积极促进杭州市萧山区高桥小学与景山小学结对合作,并筹集物资帮助困难学生。通过他的不懈努力,累计拉来200多万元的捐赠,帮助近30所薄弱学校改建设施,成立爱心书屋,发起图书漂流活动,捐赠了10多万册课外书籍,帮助了数百名孩子圆梦求学。

杨明和学生一起制作苗族蜡染。

回归与传承:扎根村小,弘扬民族文化

2023年8月,杨明做出了另一个令人钦佩的选择——主动申请回到林泉镇高锦小学担任校长。这里的学生大多来自苗族移民家庭,民族文化厚重,给了杨明巨大的触动。

他发现,孩子们在音乐和绘画方面有着独特的天赋,便决定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他设定了“人人会刺绣、人人会蜡染、人人会芦笙”的目标,开展相关课程和校园活动,将民族文化融入日常教育

在杨明和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民族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孩子们在刺绣课上专注穿针引线,在蜡染课上用画笔勾画美丽的图案,在芦笙课上吹奏悠扬旋律,传承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

杨明在课堂上。

感动与坚守:教育之路,因爱前行

在支教的日子里,杨明经历了许多感人的瞬间。一次,他因山路崎岖,脚患使得走路一瘸一拐。得知消息后,一位孩子的奶奶悄悄为他织了一双毛线鞋,递给他时,她温暖地说:“杨老师,这双鞋应该合脚,你和我儿子差不多。”那一刻,杨明的眼眶湿润了。看似简单的毛线鞋,却承载着无尽的深情,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教育之路的选择。

杨明,就像那位不知疲倦的行者,在这片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大山深处,用爱、耐心与责任为孩子们铺设了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他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孩子们的前行,也激励着更多教育工作者投身于乡村教育,为这片土地上的孩子播种希望,书写更多关于梦想的篇章。

作者:雷昶

一审:张杨

二审:孙延

三审:马本立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