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工智能和AI应用引发广泛讨论,一条“AI应用化身中医开药方”登上微博热搜,不少网友发视频称,AI应用可以根据用户咨询疾病的治疗方法,开具中药方子。那么AI开出药方水平如何?是否可以照方抓药呢?作为中医小白如何利用AI促进健康呢?
为此,浙中医大二院(省新华医院)中医药发展办主任陈滨海亲测一款热门AI应用的中医水平,并给出了评价和建议。
在测试前,陈滨海指出,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重点是诊断出疾病的症候。因此,准确地、完整地收集四诊(望闻问切)信息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使用AI应用问诊就需要将症状转化为中医术语,这样才能得到相对靠谱的结果。”陈滨海强调,对中医小白们来说,准确使用中医术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接着,陈滨海针对冬春季节转换期比较高发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对上述AI应用进行了实测。
在AI应用对话框内,陈滨海输入了“我有喷嚏、鼻塞、清鼻涕、怕冷、轻度发热等症状,请判断我的中医症候以及给出相应的养生建议”等文字信息,为提高准确性还可以要求“给出依据”以增强推理答案的可信度。
“根据前面提供的信息,AI给出了‘风寒感冒’的诊断,开出了中成药建议,并提供了相应的养生意见。”陈滨海感慨地说,20多秒就给出了结果,AI速度是真快,比我的人脑快多了。
“我给AI应用中医问诊的总体评价是:综合性和可操作性比较强,给出的建议比较中肯。”陈滨海表示,这次实测我没有要求AI应用开中药方剂,但它主动推荐了中成药,AI应用这样的思路是对的,对于中医小白来说使用AI生成的中药方剂存在更大的风险问题。
不过,虽然这次AI应用中医问诊实测效果还不错,但是广大群众并不可以完全依赖它来治病,中医师需要依靠长期的经验积累才能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目前的AI水平无法完全替代其独特价值。
“如果出于对中医药的热爱,想要学习、了解中医治病的思维方式和临床特点,那么利用AI应用进行问诊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不建议以此‘照方取药’,更不建议以此‘照方抓药’。”陈滨海说,建议中医爱好者们在对话框输入全部症状信息、时令信息和要求提供依据,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推理结果。
“当流传千年的中医遇上人工智能,一定会散发出时代的魅力。希望大家能通过AI应用了解中医、热爱中医、信任中医、使用中医!”陈滨海说。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