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何连海捐赠看西泠精神
杭州日报讯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延续了百余年的“爱社如家、无私奉献”精神在西泠印社汇聚成一股股捐赠的热流,让社藏日益丰厚完善。其中,江苏社员何连海捐赠659枚域外印章的举动,无疑是这一精神在新时代最生动的注脚。
探寻文明 何连海的收藏之旅
何连海的收藏之旅,可以说是一场长达20余年的文化苦旅。他长期在两河流域的风沙中寻觅古老的印章,在古印度河谷的遗迹中探寻历史的痕迹。
每一枚印章的获得,都饱含着他的汗水与坚持。其中,一枚阿克瑟斯文明的“双足”铜印,是他最珍视的藏品之一。每当何连海拿起这枚铜印时,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都会在他心底涌起。有意思的是,随着对此枚印章的日夜把玩研究,他惊喜地发现,印面上斜角对称的“足”形图案,竟与我国商代青铜铭文中的族氏标志有着相似之处。
“每一枚印章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每一道刻痕都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通过对这枚印章与商代印章在形制、材质、题材等方面的对比研究,何连海看到了东西方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画面。
无私奉献 让藏品找到最好的归宿
去年夏天,何连海接到了西泠印社充实中国印学博物馆域外印章展陈的消息。他没有丝毫迟疑,决定将自己多年来悉心珍藏的印章全部捐赠出去。“恰逢其时,适得其所。”他感慨道,“这既是对我收藏生涯的完美总结,更是为篆刻艺术传承贡献一份力。”
在何连海眼中,西泠印社是中国印学研究的圣地,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专家资源。这些印章在他手中,或许只是个人研究的对象,但在西泠印社,它们能面向更广泛的受众,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身为西泠印社的社员,我深深明白‘爱社如家、无私奉献’这种精神,对印社发展的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将全体社员紧密凝聚在一起,更是传承印社文化使命的关键所在。”他的这次捐赠之举,是对西泠印社高度信任的体现,更是对西泠印社精神的有力传承。何连海透露,这些印章将于近期在杭亮相,让更多的人领略到金石印章的独特魅力。
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指出,何连海慷慨捐赠“域外印”,意义非凡,成功填补了百年名社西泠印社在专业收藏领域的空白。回首百年名社的早期收藏历程,从创社四子、吴昌硕、马衡,到张鲁庵,再到后续的王福庵、王个簃、吴长邺等一众先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大量珍贵文物涌入印社。然而,在以往的捐赠中,多集中于古玺印、明清流派印以及民国时期名家书画印的成批捐赠,还有如张鲁庵捐赠四百多部古印谱这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相较之下,域外印章的收藏却长期无人问津。而何连海此次的捐赠,恰似一场“及时雨”,精准地解决了推进“图形印”“域外印”研究时,缺少实物参照的棘手难题,为印学研究开拓了全新的视野,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展望未来 推动印章文化的全球传播
在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中,何连海察觉到其中蕴含的巨大潜力,开始尝试将数字技术融入印章研究。通过利用高清摄影技术,细致记录下每一枚印章的真实形态与细微刻痕,何连海表示:“数字化不仅能更好地保护印章,还能精准留存其形态和刻痕,避免环境因素对印章造成损害。”
未来,何连海计划进一步拓展数字技术在印章研究中的应用,尝试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印章的自动识别与分析。他还计划组织翻译更多关于域外印章文化的书籍与文章,开展国际交流,与国外学者合作,共同推动印章文化在全球的传播。
何连海的身影,是西泠印社众多社员的生动映照。岁月长河里,一代又一代的西泠人,或是倾囊相授技艺,或是慷慨捐赠珍贵藏品,点滴善举汇聚成流,让西泠印社的藏品日益丰富。在他们不懈坚守与付出之下,古老的金石篆刻文化跨越时空界限,在新时代延续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