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两会前奏丨全国人大代表黄海文:一杯兴隆咖啡的“履职温度”
代表委员履职记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晓惠)2月22日上午,万宁兴隆咖啡文化园里,采访还未开始,记者已被一缕缕醇厚的咖啡香萦绕。全国人大代表、正大(海南)兴隆咖啡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行政后勤部后勤主管黄海文端起一杯刚冲泡的兴隆咖啡,笑着说:“这是几代侨乡人的味道,也是海南产业发展的见证。”
从“一粒豆”到“一杯香”,咖啡的热气里氤氲着一个人、一个产业30余年的奋斗故事。1992年,黄海文进入兴隆华侨农场咖啡厂,从技术工到化验员,再到车间主任、副厂长,她的职业生涯与兴隆咖啡的蜕变紧紧交织。
如今,兴隆咖啡已实现全自动化生产,口味从单一的纯咖啡衍生出斑兰、椰香等创新产品,还开发出文创咖啡杯、咖啡庄园体验游等新业态新产品,让一杯咖啡好喝更“好玩”。
在黄海文的眼里,咖啡产业的升级,也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缩影。2024年,她提出将咖啡生豆纳入自贸港“零关税”正面清单的建议。在国家、省委、省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有力推动下,今年1月,自贸港原辅料“零关税”政策调整,咖啡生豆正式列入自贸港“零关税”原辅料清单。
黄海文算了一笔账:咖啡生豆被列入自贸港“零关税”正面清单后,企业按照1000吨产能100%使用巴西咖啡豆,以每吨3万元进行核算,可免关税240万元。“政策红利让海南咖啡企业轻装上阵,更有底气走向世界。”她说。
作为人大代表,黄海文的视野不局限于咖啡园。在前两年的全国两会中,她提交的支持万宁小海生态治理、推进兴隆体育旅游康养文化产业园建设、支持海南冲浪产业发展等建议,均获国家部委积极回应。
翻开黄海文的履职记录本,记满了群众的诉求:华侨农场退休职工的社保衔接、咖啡种植户的补贴政策、乡镇医院的医疗资源……乡亲们的“民生小事”,只要向黄海文反映,她都不觉得麻烦,总说:“关注民生,是我的职责。”
在兴隆咖啡厂旁,一条名为太阳河的溪流静静流淌。1953年,兴隆华侨农场(太阳河)咖啡厂在这条河边成立,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咖啡厂。如今这条承载着无数归侨记忆的河流,已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咖啡品牌。
“每次看到游客带走印着‘太阳河’的咖啡礼盒,我就想起30年前老师傅们炒豆子的背影。”黄海文抚摸着咖啡罐上的商标,目光坚定:“让世界通过咖啡认识海南,这是我的履职初心。”
眼下,黄海文正为即将召开的2025年全国两会完善建议。她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的调研记录,串联起从“种子”到“杯子”再到“园子”的咖啡产业图景。在咖啡机嗡鸣声中,升腾起咖啡的热气,也传递着自贸港建设的澎湃活力。
记者手记
让咖啡“飘香世界” 以履职“守护乡情”
在氤氲着咖啡香的采访中,黄海文30年如一日对咖啡产业的深耕令人动容。从技术员到后勤主管,她的奋斗历程联结着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而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的履职故事又联结着政策高地与民生关切。当她一笔笔核算关税减免数据时,展现的是人大代表的专业素养;当她为村民的社保问题多方奔走时,流露的是扎根基层的为民初心。
更令人触动的是,她始终将个人奋斗与海南自贸港建设同频共振——从“零关税”建议到生态治理提案,既有国际视野的格局,亦有守护乡土的深情。
一杯兴隆咖啡,浓而不苦、香而不烈,令人回味悠长,恰如黄海文的履职故事:既有产业报国的炽热,也有细水长流的坚守。这或许正是新时代人大代表最生动的注脚——在热气腾腾的实践中,让政策接住地气,让发展留住温度。(刘晓惠)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