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谢武清:“执法要有硬度,也要有温度”
东南网2月24日报道(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张子言)
“解开养殖户们盘根错节的心结,是关键所在。”2024年8月,东山县乌礁湾综合整治攻坚号角吹响时,东山县司法局陈城司法所所长谢武清攥紧了手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手册。
几个月里,谢武清带领东山县司法局抽调的7名工作人员,家家户户走访。养殖户涨红了脸:“我爹那辈就在湾里下桩,你们拿张纸就要拆网箱?”谢武清不争辩,掏出已被翻皱的手册为养殖户解疑释惑,用地道的“渔家话”打比方:“您看,过度养殖污染海水,最后鱼虾绝收,吃亏的还是咱们自己。法律就像鱼汛,跟着规矩走才能年年有鱼。”
其间,他和工作队赶早潮时帮养殖户收网,晌午和同事们讨论工作方案,傍晚时逐户核对拆除整治办法,渐渐让法治观念深入渔家人心头。
从浪涛翻涌的滩涂到档案堆积的办公桌,作为一名法律调解、犯罪矫正专家,谢武清始终攥着同一把钥匙:民忧即我忧,真心换真心。
2014年至2023年,谢武清任东山县司法局西埔司法所所长,所在辖区矫正任务重、监管难度大。其中,社区矫正对象张某曾因诈骗罪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入矫时仅23岁。
据了解,张某家人曾常年在外省居住,其本人独自居家,缺少教育引导,导致张某性格孤僻、自我保护能力差,被“好哥们”怂恿违法犯罪。张父一度想断绝父子关系,无论工作人员怎么劝导,父子仍渐行渐远。
“强制规范行为容易,矫正思想却很困难。想要实实在在地帮助矫正对象,就得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谢武清陷入了沉思。
于是,谢武清多次上门拉家常,通过一番番兼具情理、道理与法理的谈话,稳住了张父的情绪,他从张某的心理特点、家庭情况等出发“量身定制”矫正方案,为其联系帮扶干部、村网格员,确保政策应享尽享;鼓励张某到村委会当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多与人接触交流。
“我常常找张某谈心,倾听他的想法,后来他把我当长辈一样看待,愿意主动跟我分享很多事。”谢武清双管齐下,同时对张某和其父母开展心理引导,“张某有改变和进步,我就会告诉他的父母,看见孩子变好了,他们也开始反思和改进自身的做法。”
经过矫正教育,曾经迷失的张某重获新生。如今他在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家庭也越来越和谐。
“执行法律要有硬度,也要有温度。不少当事人如果能有法治观念,就不会陷入困境。”谢武清感慨。为实现标本兼治,谢武清还大力推进新媒体法治宣传,把法条变成墙绘、灯谜、渔歌、情景剧,把普法课堂开在渔港码头,累计开展“法律七进”315场次,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162名。
(张子言)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