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2月25日讯(记者 潘亚妮 通讯员 曹成智 王文婷 陈金卓)初春的暖阳洒落在“指间大象”新河草编手造馆的青砖黛瓦上,2月22日至23日,这座承载着四百年技艺的文化地标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主题开放活动。陆续迎来300余名参观者,在麦草的清香中触摸传统工艺的温度,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非遗传承人林红香的工作台前总是围满好奇的目光。这位与草编相伴六十余载的匠人,指尖翻飞间将金黄的麦秸秆幻化成细密紧实的草辫。“每根麦秸都要经过熏蒸、分拣、浸泡等多道工序,才能成为编织材料。”她边说边示范着平编、绞编、立编等传统技法,麦秸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当看到三股麦秸经过交叉编织渐渐延展成纹样精美的草辫,人群中不时发出惊叹。
在互动体验区,工作台前坐满了专注的小身影。小朋友们小心翼翼地模仿着林红香的编织手法,虽然草辫的松紧还不均匀,但仍执着地调整着每根麦秸的位置。“你看这个锁链纹,要像搭积木那样错位编织。”林红香俯身指导时,孩子鼻尖沁出的汗珠在阳光下晶莹可见。当第一件略显歪斜的作品成型时,孩子们举着作品雀跃欢呼“比乐高还要好玩”,纯真的笑靥让在场家长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动人瞬间。
该镇宣统委员郝琦俯身参与亲子编织时,特意选择了一件传统草编杯垫作为编织范例,感慨颇深:“草编技艺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我们要让这些‘活化石’在新时代焕发光彩。”青岛瑞龙工艺品厂总经理王建明则指着展柜里陈列的草编肩包、挎包等创新产品,满怀信心地说道:“我们辖区内的草编企业正积极投身于符合现代审美文创产品的开发,让传统技艺进一步融入当代生活。”
十余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穿梭于各个区域,他们的声音温暖而亲切:“请您小心台阶,注意脚下安全。”“体验材料在这边领取,有需要随时找我们。”温馨的提示与麦秸沙沙的摩擦声交织成独特的背景音。人流如织,志愿者们及时清理着工作台下的边角料,保持着环境的整洁。
活动现场跃动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动图景:银发老人手把手教孙辈编织吉祥纹样,年轻父母在社交平台分享草编制作过程,活力满满的年轻学生流连在时尚的现代展品前。
麦草的清甜在空气中静静流淌,童声笑语漫过陈列着百年草编藏品的玻璃展柜。当最后一批体验者完成自己的作品,夕阳正为麦秸工艺品镀上金边。这些稚嫩却真诚的创作,将与省级非遗“新河草编”的百年技艺共同生长,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每根麦秸都藏着大地的故事,当孩子们的指尖触碰到这些纹理时,文化记忆便有了温度。这场沉浸式的非遗之旅,正以轻盈而深刻的方式,续写着乡土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刘亮亮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