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一支由医学博士和专家组成的医疗救助队在重庆医科大学成立。25年来,这个博士团带着一批批成员从重庆走到祖国西部的四川、西藏等地的偏远山区,行程超过10万公里,救治了超过5万人次。
近日,中宣部公布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名单,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简称“博士团”)荣列其中,成为本批次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团队。
他们给先心病孩子带来新生
多年来,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一直将偏远地区孩子的健康作为医疗服务的一大重点,已经将多名当地的先心病患儿带到重庆接受治疗和手术。
金鑫,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胸心外科副主任医师,也是重庆医科大学第23届博士生医疗服务团成员。
在西藏昌都义诊时,金鑫所在的博士团来到了昌都类乌齐小学。义诊一开始,金鑫就看到了两位“老”朋友,是两名在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做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小朋友。经过博士团的检查,手术效果很好,两个孩子均已康复。
随后,校医又带来了几个附近小学的小扎西小卓玛,紫色的嘴唇和高原红的脸颊引起了博士团的注意,经检查后果然是先天性心脏病。得益于重庆市和昌都市开展多年的“心眼相连”活动,这些藏族小朋友,在博士团与类乌齐校医精心筛选并确定名单后,分批踏上了前往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接受治疗的旅程。
目前,那次义诊已结束一年多了,博士团筛查的患儿还在按计划来重庆治疗,“更令人振奋的是,今年昌都人民医院已经开展了第一批儿童心脏手术。这意味着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心脏病患儿在家乡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迎来他们健康、充满希望的未来。”
24届服务团成员回到家乡行医
重庆医科大学第24届博士生医疗服务团成员买迪娜·艾尼,家乡就在新疆,目前是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方向在读博士研究生。
2023年5月,买迪娜·艾尼看到了博士团的招募通知,“用仁心大爱和青年担当助力民族地区医疗发展”的目标以及刚好是自己家乡的服务地点,让她毫不犹豫地提交了报名申请。
跟随博士团回到家乡的买迪娜·艾尼,自然而然成为团队与群众之间的翻译官。
一位因左侧肩关节活动受限的维吾尔族阿姨来到义诊现场,却因为语言差异无法与博士团顺畅沟通,买迪娜·艾尼立马跑去为他们翻译,最终顺利完成了问诊和查体。离开前阿姨频频点头,眼里满是对健康的渴望。
在这一次的经历中,买迪娜·艾尼深刻意识到,对于很多地方来说,优质医疗资源的引进需要更多人的努力,“只要家乡需要,我就回去。”从家乡再次回到学校的买迪娜·艾尼,在心里给自己定下目标,毕业后回到家乡建设家乡的医疗事业,“我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他们为当地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重庆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余华荣说:“我们希望,我们的医学生能够带着他们精湛的医术到基层去,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医生的担当和社会责任感。”
25年来,重医博士医疗服务团不只局限于短期援助,还更加注重“造血式”帮扶,博士团带着最新的医学科研成果和诊疗经验,深入基层医院开展医疗培训;还搭建起一套医院与医院、专业与专业之间长期帮扶指导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截至目前,已经培训当地基层医护人员上千名,留下了“带不走的医疗队”。
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 实习生 冯文洁 摄影 邹飞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视频编辑 邹孟霖 美编 刘玲
编辑:邓晞责编:林祺,李奇 审核:阮鹏程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