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坚守十年,阿姨们用巧手“编织”爱

发布时间:2025-03-06 14:12:12

进入三月,学雷锋文明实践蔚然成风。在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街道,一支成立十年的“博爱”编织队,也多次出现在公益市集上。活灵活现的小金猪、调皮虎、小金龙、Kitty猫、小黄鸭、贵宾犬、圣诞老人……一件件串珠编织的工艺品吸引了众多目光。

售出作品,献上爱心。十年来,编织队的阿姨们用巧手“编织”爱,在一场场爱心义卖中筹集到2万元善款,捐给尿毒症 、白血病、癌症等患者以及志愿者协会、妇联等组织。每年立夏,阿姨们走进园区博爱学校,给孩子们送上作品和咸蛋;每次社区办活动,她们出资购买服装道具;每到特定节日,她们还购买水果、包上汤圆,送给消防官兵、民警。“我们学编织是很开心的,能把爱好做成公益,那是更开心了。”编织队负责人黄维谷阿姨说。

由爱好出发,成立串珠编织队

偶然的一眼,坚持了十年。

2015年上半年,67岁的黄维谷在亲戚家看到了用珠子串成的大象、小猪等动物,色彩绚丽、形态逼真,瞬间吸引了她的眼球。“我也想学串珠编织,至少可以为老年生活带来点乐趣。”黄阿姨的心里萌生了学习的想法。

闲来无事,她就跟着亲戚学。因为有着良好的针毛衣基础,她在亲戚的帮助下照着图纸一遍遍练习,很快就学会了。“虽然串珠跟织毛衣是不一样的工艺,但手工基础和专心的投入都是一样的。”黄阿姨说,串珠编织不光有图纸,还有口诀。怕记不住,她就把口诀写下来,回家自己研究。不久,黄阿姨顺利“出师”,她的闲暇时光更加多彩了。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黄阿姨所在的金鸡湖街道新加社区,有着她的“老闺蜜”,在她的号召下,大家自发成立了一支编织队,每周一次集体活动。黄阿姨先教大家编一个球,把基本功打扎实,随后教大家对照图纸和口诀编动物、水果、花瓶……

“起头5粒黄;左不动,右穿5黄;左过1,右穿4黄……这是编小金猪的口诀。”“起头4粒黄;左不动,右穿5黄;左过1,右穿2黑1黄……这是调皮虎开头的做法。”黄阿姨熟练地背诵着口诀,手头一刻也没停,“串法基本是一根线为左右两头,左线基本上是过珠,但偶尔也有串珠,右线是串珠,每次串到最后一珠时,把右线回串一下,形成一个孔,然后左线过孔,两手均衡用力把孔拉到珠中间,这样珠不会松散。”

在外人看不懂的一套口诀里,阿姨们领悟着串珠的“真谛”,一遍遍动手实践。“每个小动物的编织都有不同要求,要是做错了一步,整个就不像了。”黄阿姨耐心地教着,姐妹们认真地学着。渐渐地,阿姨们精心打磨的小动物越来越像、越来越多,一件件可爱的手工艺品有了“市场”。

走上公益路,10年义卖2万元

“串珠编织的作品不仅可以自己赏玩,还可以公益义卖,这样更有意义。”2015年下半年,汇丰银行与新加社区共建,黄维谷设想参与到公益事业,编织队也有了正式的名字——“博爱”。阿姨们带着2000元“启动资金”,购买材料、张罗摊位,从此走上了公益之路。

编织社挣到的“第一桶金”来自小区里的热心居民。这位居民的女儿在一所幼儿园工作,花1000多块钱买了编织作品,用于装点幼儿园、给予小朋友奖励。精致的工艺很快“赚”来了口碑,一些公司也安排工会来采购,作为员工福利。新城邻里中心、中央公园办活动,也都会邀请阿姨们前来“助阵”。金鸡湖街道在苏州中心办活动,阿姨们义卖所得2000多元钱悉数捐给了儿童医院白血病孩子。

博爱编织社“风靡一时”。“有一年是农历猪年,中茵皇冠假日酒店举办过年活动也邀请我们去了。”黄阿姨自豪地说,大年初一,大家和酒店的住客一起做活动,编了好多喜气洋洋的小猪。“怎样才能编织出这么生动的动物?看起来很难!”“不难的,不难的,照着图纸耐心做就成了。”在与住客的对话中,大家的心也拉得更近了。住客们非常喜欢阿姨们的作品,他们争相购买,不仅感受到了手工艺的精美,也感受到了苏州阿姨的热心肠。

在一次次义卖中,爱心的源流汇聚起来,十年来,博爱编织队筹集到爱心款近2万元。

发光发热,支持社区文化建设

因为有了这支爱心编织队,社区文化越来越鲜活。社区组织的退役军人联欢会、民警慰问、学雷锋文明服务等活动,都活跃着阿姨们的身影。

如今77岁的黄维谷、72岁的杨留凤、80岁的路珞是博爱编织队的“核心成员”。黄阿姨和杨阿姨是串珠主力,路阿姨平时负责保管物料,参加义卖时提前准备好材料,并制作好账本。

自从杨留凤学会了编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用在她身上再贴切不过了。她废寝忘食,经常在家编织到深夜,以便能做出更多作品,及时为义卖补货。“你看,俏皮虎的肚子里还有个铃铛,摇一摇就能发出清脆的声音。串珠子的过程中,要换一个铃铛加进去。”“像这条小金龙,你看,一个头上就有多少花头啊,牙齿、嘴巴、胡须,光一个龙头就要做半天了。还有爪子、脚掌,也一点不能含糊。”杨阿姨对每一样作品都用心编织,效果越来越逼真。

社区成立编织队后,杨阿姨萌生了编织党旗的愿望,以表达自己对党的一片赤子之心。但是编织党旗没有图纸和口诀,她自己尝试着画出来编织,经历了无数遍失败。看着母亲如此执着,当医生的儿子决定帮忙电脑制图。经过反复制图、修改,母子合力最终研究出了制作方案。“虽然我没有入党,但党永远在我心中!”一个月后,当第一面党旗编织成功,杨阿姨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杨阿姨成了十里八乡唯一会编织党旗的高手,她还编织了微型党旗,嵌入有机玻璃后成了廉洁文化创意作品。在国家安全日,她还编织了“国泰民安”四个字,许下真诚祝福。“虽然我们年纪大了,但还能发光发热。”杨阿姨乐呵呵地说。(苏报融媒记者 陈燕 文/摄制 受访者供图)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