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曾说:“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衡量。”在乡村建设的广袤天地中,无数女性正以独特的力量诠释着这句话的内涵。她们“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在百姓生活与乡村发展的各个角落,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与无私奉献的精神。那么“她”是谁?
一、“她”是百姓家长里短的“编外女儿”
她穿梭在槐坪村的巷道间,对每一户村民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村民们无论遇到生活琐事,还是家庭纠纷,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她倾诉。她总是耐心倾听,给予最贴心的回应与帮助。她深知,只有融入百姓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为他们排忧解难。这份融入,无关乎物质的给予,更多的是心灵的陪伴与关怀。
在槐坪村的土坯房前,78岁的张奶奶总把她拉进厨房,往她手里塞煮得软烂的红薯。三年前暴雨冲垮老人的土灶,她卷起裤腿蹚过齐膝深的泥水,用自己的工资垫付了重建费用。村民们不知道,这个总说“我家在城里”的女干部,其实连婚房的装修款都还没凑齐。
在镇司法所的调解室,她总能在剑拔弩张的气氛中找到突破口。李姓兄弟因宅基地纠纷大打出手那天,她倾听4个多小时双方的抱怨,最后从“你们小时候一起在井边打水”的回忆切入,让亲兄弟抱头痛哭。她的调解笔记里写着:“法律是冰冷的尺子,但人心需要温度来丈量。”
二、“她”是乡村振兴路上的“背包书记”
作为“第一书记”,她时刻心系乡村发展。乡村振兴之路布满荆棘,她却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一步步开拓前行。她明白,要实现乡村的繁荣,不仅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产业,更要激发村民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参与者和受益者。
在荒草丛生的山坳里,她带着农技专家翻山越岭。当第一茬试种的羊肚菌破土而出时,她在朋友圈发了一张满是泥点的运动鞋照片,配文:“比Gucci新款更美的,是土地的馈赠。”如今这片曾经的撂荒地,已经成为带动56户村民增收的特色种植基地。
在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童伴之家”里,她教孩子们用手机拍摄家乡的云海。当城里的摄影展展出那些歪歪扭扭却充满生命力的照片时,她悄悄把孩子们的作品寄给在外务工的父母。有个孩子在作文里写道:“王阿姨的眼睛像星星,照亮了我们的夜晚。”
三、“她”是攻坚克难进程的“中流砥柱”
她像一个“大家长”,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始终站在最前沿,勇挑重担,从未退缩。遇事她总是以“我是党员我要上”的觉悟冲在一线,因为她知道,自己肩负着推动乡村进步、带领村民迈向新生活的使命,她的坚守与付出,让她成为村民们值得信赖的主心骨。
山体滑坡灾害发生后,她连续10天没回过县城的家。丈夫抱着女儿到村口卡口送换洗衣物,女儿把画着“妈妈加油”的手抄报举得老高。那天深夜,她在值班日志上写下:“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把牵挂藏在红袖标里。”
灾后重建安置项目上会的前一晚,她在村委会修改方案到凌晨。突然收到女儿发来的语音:“妈妈,我今天学会系红领巾了。”她对着窗外的星空笑出了眼泪,手机屏幕上还闪烁着待回复的村民诉求。这一晚,整个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灯火都亮着,像撒在山路上的星星。
她是谁?她是父亲眼里“总在加班”的女儿,是丈夫手机里“永远在忙”的妻子,是女儿记忆中“照片很美”的妈妈。但在1200户村民的家门口,她是写在备注栏里的“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她是画在最基层的那个坐标点。她们的名字,叫基层女干部——以脚步丈量责任,用真心回应期待,把人民群众的“大家”,当作自己难以割舍的“小家”。(李丹)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