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中国石油管道局科学研究院:铿锵玫瑰精彩绽放 顶起科研“半边天”

发布时间:2025-03-10 22:08:56

河北新闻网讯(杨洁、杨红钰、刘杰)在中国石油管道局科学研究院的科研战线上,一群忙碌的巾帼身影格外动人——她们以实验室为战场,以数据为刀剑,在焊接技术、装备研发等领域攻克多项“卡脖子”难题,用柔肩扛起科技强企的时代使命。

从毫米级的精密检测到覆盖上万公里的非金属防护网,研究院的女科研人员用智慧与汗水熔铸中国标准,在万里管线上编织“科技铠甲”,以柔肩担起管道重器的千钧之重。她们每一次试验都是与材料的对话,每一次突破都是向科技强企的致敬。

五年来,在中国石油管道局科学研究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这支女性占比高达42%的科研军团共斩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获授权专利52项,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41项,在建设世界一流管道企业的征程中绽放出绚丽芳华。

研究院焊接技术中心的李曾珍,正在车间记录焊接工艺参数。

“焊接女将”奋战记:让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在焊接实验室里,李曾珍手持焊枪的身影与飞溅的火花交相辉映。这位手握9项执业资格认证的焊接技术专家,用十年光阴在焊花中熔铸中国标准,让国产焊接技术从追赶到领跑,闪耀国际舞台。

在2020年的东非某项目中,面对欧洲业主的严苛标准,李曾珍带领团队迎难而上。项目初期,她便意识到,要想让国产技术体系进入欧洲规范,就必须攻克环焊缝验收指标这一难关。于是,她和她的团队在车间里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参数攻坚战”。

无数次的试验,无数次的失败,然后是无数次的总结修正。最终,他们以精准的数据和严谨的态度,让业主心服口服地调整了环焊缝验收指标并确定了新的验收规定。这一成果的背后,是李曾珍对焊接技术的深刻理解和对工作的无限热爱。每一个焊缝,都是她与团队心血的结晶,都代表着国内管道焊接技术的最高水平。

除了专业技能,李曾珍还具备出色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在东非原油外输管道项目中,她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外方业主、项目部和施工单位紧密合作,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她参与研发的“油气管道环焊缝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获2020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研究院施工装备技术中心的闫洁正在紧张工作。

装备研发“智造者”:架起科研成果转化桥梁

闫洁,一位严谨的科研工作者,施工装备技术中心的灯光,常为她亮至深夜。她是自动焊装备成果落地的“操盘手”,也是装备从实验室到施工现场的“摆渡人”。

闫洁与其所在的自动焊装备研发团队,长期致力于管道自动焊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所在团队研发的CPP900自动焊系列装备,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我国管道焊接装备国产化率大幅提升的大门。通过技术创新,团队累计创造逾亿元的经济效益。6项荣获省部级大奖的科技成果,是她艰苦攻坚的芳华绽放,每一项荣誉都饱含着她奋斗的汗水,承载着她奋斗的足迹。

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闫洁多次配合上级部门编写重要方案和材料,完成多项重大技术装备申报工作。她组织申报的多个项目荣获集团公司、中油工程、管道局等各级科技成果转化奖项。她主持申报的创新型课题,有效解决了复杂地形环境下管道焊接的难题,为提升管道焊接质量和效率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河北省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中获奖累累,并在全局范围内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闫洁架起的这座连接科研与应用的金桥,如同一束光,让团队的科研成果在管道科研领域绽放出耀眼光芒。

研究院管道检测技术中心的王雪讲解DR设备。

检测“双璧”攻坚录:给管道做“数字体检”

在管道检测技术中心,王雪与高静这对“科技姐妹花”创造了多项行业第一。王雪自2012年4月起就职于管道检测技术中心,13年来一直深耕油气管道及储运行业无损检测领域。她参与研发的AUT自动超声检测系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国产化;全国第一台动态DR检测装备使检测效率大幅提升。

与传统超声检测相比,AUT的检测效率提高了20倍,高度2mm缺陷检出率达到100%,已经在多个重点管道工程中成功应用,累计检测焊口10万余道,日检测1219管径焊口最高达80道,目前已全面替代了进口产品,成为国内管道建设AUT市场的首选。

在高静身上,同样有着令人瞩目的成就。2012年毕业后,她进入研究院检测技术中心,致力于无损检测课题研究与设备软件开发推广。她主研的AUT检测软件达国外同类设备水平,研制的AUT设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为国内AUT检测市场主力。同时,她在多项国家、集团公司课题中担任主研,贡献突出。

这对“姐妹花”在科研道路上成果丰硕。王雪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论著8篇、专利软著近10项。她在设备研发推广方面亦成绩斐然,如负责AUT设备自动校验平台研制,使设备成功运营;在高精度AUT检测设备研制等国家重大专项中发挥关键作用。高静近五年主研6项课题,发表论文5篇,授权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在软件开发上成果显著,开发的多层加密模块增强了软件安全性,推广设备均配备该功能。

成功并非偶然。工作中,她们从技术追赶到标准引领,王雪与高静用智慧与汗水撑起检测重器的千钧之重,用创新之光点亮管道行业的未来图景。

在研究院管道检测技术中心,高静正在工作。

材料革新先锋:织就油气管道“金丝软甲”

在油气管道领域,非金属柔性管曾被视为“颠覆性技术创新”,而今,这项技术突破的里程碑上镌刻着一位女科研工作者的名字——材料与防腐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琳。她以西北工业大学锻造的科研功底为经纬,用8年光阴编织出足可覆盖上万公里管线的非金属防护网,让中国油气管道今后有机会穿上自主研制的“金丝软甲”。

在复合材料与油气管道应用技术的探索中,王琳表现出色。在非金属柔性管方面,她依托国家和集团公司多项课题,全身心投入开发及配套技术研究,不断挖掘非金属管道在油气长输管道建设的应用潜力。在管道修复技术领域,她积极引入新材料、新工艺,开发新型复合材料修复技术及装置,构建起非焊接修复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体系,成果广泛应用于西气东输等多条管线,有效把控修复结构可靠性。

在管道安全评价技术方面,王琳也有着突出贡献。面对在役管道失效难题,她创新提出在役管道环焊缝应变能力评价方法,实现国内首次管道环焊缝定量风险评价,解决难开挖焊口评价难题。基于此科研成果转化的软件,进一步完善了含缺陷管道评价体系。

研究院材料与防腐技术中心的王琳正在进行项目培训。

实验室的“钢铁女战士”:万次试验炼真金

在管道科学研究院的国家工程实验室里,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材料专业的夏培培,认为这个传统工科专业充满诸多挑战。多年来,与数万道焊口进行过“钢铁对话”的她,自诩为奋战科技一线的“钢铁女战士”,伴着砂轮打磨飞溅的火花,听着施焊机器的轰鸣之曲,在熟悉的铁屑气味中奔波和坚守。

研究生毕业后,夏培培于2012年来到研究院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内唯一一家油气储运领域的试验及研发平台,开启了与“试·研”的故事。她的工作围绕技术服务和科研展开:在技术服务方面,2017年中俄东线北段开工时,她开始负责现场环焊焊口性能检验工作。

面对诸多问题,夏培培用心记录总结,完善多方面工作并提供建议,七年间业务量稳步提升,获业主高度认可;为贴合工程需求,她追求检验技术精益求精,与团队克服CTOD断裂韧性试验技术难题,支撑了多项工程的焊评及焊口检验工作,同时设计装置解决关键问题,获管道局技术革新奖一等奖。

科研之路充满着挑战与乐趣,夏培培深知其中滋味。记得有一项课题,在最终的宽板拉伸试验环节,历经诸多困难却验证失败。她虽失望但依然坚定前行,深入查摆问题后,最终完成试验验证。在管道科学的世界里,夏培培如钢铁般历经“热处理”的淬炼,她坚信自己能达到强度与韧性的完美匹配,将继续在专业领域发光发热,用万次试验炼就真金。

在研究院国家工程实验室,夏培培正在进行金相检验。

中国石油管道局科学研究院党委融合“精准滴灌”与“生态培育”的人才发展体系还在持续发力,通过全链条人才机制打造出“人才雁阵”,优秀的女性科研工作者在这片沃土中茁壮成长。她们如同绽放在科研领域的娇艳玫瑰,在创新科研的舞台上散发着迷人的芬芳,用青春和芳华在挚爱的科研领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