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AI批改惊现“1分作文” 老师直呼太“冷酷”

发布时间:2025-03-20 09:07:42

300多位语文老师聚焦AI作文评改教研 技术应该是助手,不应该成为教师的替代品

杭州日报讯 《“AI批改作文”进入杭州中小学》前不久在本报刊发后受社会广泛关注。试点情况怎么样?老师评价如何?昨天下午,西湖区内来自各校的300多位语文老师聚在一起,开展AI作文的评改教研。

有学校开展人机作文批改对比实验

日前,紫金港小学五年级组语文老师开启了AI批作文的初体验。趁着学生第一单元的作文新鲜出炉,老师们抓紧熟悉批改流程,完成全校首批250余位学生的AI批改。

有老师对全班45篇作文的批阅报告和自己的评改做了对比,其中20篇与她的评分相似,10篇存在小偏差,还有15篇存在较大偏差,“有的作文分数过低,有的分数过高,后期我都进行了调整。”学校教研组组长林雅说。

令人意外的是,有的作文遭遇“拒批”,理由是“很遗憾,作文字数太少,AI批改功能无法提供有效的反馈”,并且只给出了1分。对此,林老师觉得,“这个分数有点‘冷酷’,老师会打个基础分10分,后续会对学生开展个别辅导。”

周伟平是该校资深语文教师,也担任班主任。在AI批改前,她自己先批了一稿,然后让学生们修改后再交给AI批改。通过两次批阅的对比,她清晰地看到了学生们自我修改能力的提升,进步趋势明显。

一般情况下,修改后的作文再交由AI批改,高分不少。不过,她发现有两篇习作的人机打分相差较大,且分数不升反降,“AI极为细致地揪出了每一处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问题,其细致程度远超我的人工批改。”还有一篇习作,她在批改第一稿时极为欣赏地给出了29分,可在其他同学第二稿有10个29分的情况下,AI却只给了28分。“AI指出文章中事例之间衔接生硬,需要增加过渡语来使故事更流畅,这确实为学生的进一步提升指明了方向。”周老师说。

不过,文章中学生那种对老师的推心置腹、促膝长谈般的沟通感,以及清新独特的文笔表达,是AI难以完全理解和评判的。例如,学生在文中将“小鸟死去”描述为“小鸟去广寒宫了”,语言俏皮生动;开头“我”的成长是在弟弟出生之后“被迫”成长的表述,让老师从中洞察到学生在学校有时莫名生气的原因,进而能够更好地给予关爱和抚慰,实现“以文化人”的教育目的。“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情感理解和人文关怀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周老师感慨。

利用AI工具让教学更有温度和深度

拿到批阅报告后,学生们在家校联系册上写下了使用反馈。某班的调查数据显示,一半以上学生和家长认为,AI批改和老师人工批改要相辅相成,不能完全迷信和依靠AI。

某班级语文老师也对学生回家修改作文的时间做了统计,其中4人用了20分钟,35人在40分钟内完成,速度比之前快了许多。从学生的第二稿批改来看,有部分学生是直接照搬AI提供的问句,也有学生对AI的建议完全不采纳。

主导这项工作的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紫金港小学党总支书记郑雪琴表示,对AI批改作文,她始终保持乐观且谨慎的态度。跟着老师们将自己批阅的结果与AI做了比较后,郑雪琴认为,如果把教育比作一场探险,AI就像一个北斗导航仪,而老师则是那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老师灵活运用AI进行智慧评改,让学生从“模仿”走向“创造”,追求个性化的话语表达,从完成任务的需要变成真情抒写的需要,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让知识从“工具”变成“体验”。这种温度和深度,是AI无法提供的,也是老师的专业体现。

在昨天下午的AI作文评改教研活动中,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业内人士以及在场语文老师们的认同。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研究员郑少艾认为,技术在课堂当中应该成为教师的助手,不应该成为教师的替代品,教师应该将更多精力用在作文的创意表达以及真实情感的表达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批改能力。学校应该定期评估AI评改的效果,并根据评价参数等指标做出调整和修改。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