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员工不是生产机器,“坐牢式上班”折射企业管理之困

发布时间:2025-03-27 15:07:29

近日,安徽合肥小鹿妈妈公司因“全天禁用手机”“禁止员工走出公司大门”“工位强制就餐”等严苛规定被劳动部门立案调查,相关话题引发全网热议。当一家企业用近乎人身控制的方式管理员工时,这不仅是法律层面的越界,更暴露了企业价值观的扭曲与劳动尊严的沦陷。

从报道细节可见,这家公司的管理已滑向极端:员工午休不能外出、使用手机被禁、工位必须“一尘不染”、甚至上厕所时间都被限。这些规定看似在追求“绝对秩序”与“效率最大化”,实则是对劳动者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的践踏。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权、人身自由不受非法限制。企业以“管理需要”为名,将员工禁锢在工位上,无异于将职场异化为一座现代“数字牢笼”——员工成了被剥夺基本权利的生产工具,而非有血有肉的劳动者。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管理手段并非孤例。近年来,从“厕所计时器”到“智能坐垫监控”,从“下班后微信群待命”到“禁止同事间闲聊”,一些企业不断试探管理边界,将劳动者权益压缩到极限。当企业将效率凌驾于人性之上,管理便沦为一种变相的压迫。

事件中,企业不仅涉嫌侵犯员工人身自由,还存在拒交劳动合同、试用期不缴社保等违法行为。这些现象暴露出劳动权益保护的深层困境:劳动者往往因信息不对称、维权成本高而选择沉默。例如,公司收走员工劳动合同的做法,直接剥夺了劳动者保留法律证据的权利;而“无理由解雇”背后的随意性,更凸显部分企业对《劳动合同法》的漠视。

律师指出,企业的规章制度必须符合法律底线,且需与员工协商一致。但现实中,一些企业通过格式合同、模糊条款将“霸王规定”合法化,员工在签订合同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当劳动监察部门介入时,企业又常以“内部管理”为由搪塞。此次合肥劳动部门迅速立案值得肯定,但如何从个案处理转向系统性监管,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真正的现代企业管理,应是效率与人性化的平衡,强调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反观“坐牢式管理”,本质是管理者对“人”的不信任,这种控制欲只会扼杀员工积极性,加剧劳资对立。

要打破这一怪圈,需多方合力:‌法律层面‌,应加大对企业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推广“劳动权益告知书”等制度,帮助劳动者明晰权利;‌监管层面‌,劳动监察部门需主动巡查企业用工情况,而非仅依赖员工投诉;‌社会层面‌,媒体和公众应持续关注职场不公现象,形成对“畸形管理”的舆论压力;‌企业层面‌,亟需建立人性化管理文化,将员工视为合作伙伴而非消耗品。

职场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之一,其文明程度直接关系千万劳动者的尊严。小鹿妈妈事件给所有企业敲响警钟:当管理变成监控,制度沦为枷锁,企业失去的不仅是法律底线,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唯有尊重劳动者权益、重建职场信任,才能实现真正的共赢——毕竟,人不是机器,更不是囚徒。

王志顺

上游评论投稿邮箱:sypl2020@163.com

编辑:龙春晖责编:李洋 审核:陈旭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