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消费者们被商标搞蒙了——
千禾0酱油,“千禾0”只是商标;壹号土猪肉,“壹号土”只是商标。虽然广东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回应表示,“从卖猪肉的第一天开始,就是卖的土猪肉,不存在欺骗消费者的情况”,不少网友还是觉得,“有点文字游戏的意思”“跟当年宋小宝小品里的‘海参炒面’异曲同工”……
不止是这些,早在2023年就有媒体曝光过一款“山里来的土鸡蛋”,商标名叫“山里来的土”,跟土鸡蛋不挨边,价格倒比土鸡蛋贵;2024年,一些酸奶上标注的“其他没了”“0 ”也被指是“文字游戏”。
到底是不是“零添加”的争议,本质上是商标设计与消费者认知的割裂。一些企业通过拆分商标、放大符号等手段,将营销话术嵌入商标,采用突出“不添加”“零添加”的字面设计来吸引消费者购买,背地里却动起了“小心思”,消费者很容易将其解读为品质承诺。律师指出,这种“擦边球”行为,看似披上了“合法外衣”,实质上却是对消费者的一种误导,甚至是对其知情权的一种侵害。将品牌商标与“不添加”“零添加”捆绑销售,此举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禁止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之规定,若市场监管部门认定其主观故意误导,企业将面临整改、罚款甚至吊销执照的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3月27日,国家卫健委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从推广食品数字标签二维码,到禁止使用“零添加”;从要求强制标示致敏物质,到配套一批检验方法标准;从保质期标示更直观,到营养标签更易读……国家出手直击行业乱象核心,不仅是监管的升级,更是对食品行业诚信底线的重申,对市场秩序的重塑,对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的尊重和保护。
保障食品安全不能靠“文字游戏”,法律法规的约束之外,企业更需自律自省。消费者对“零添加”的追捧,何尝不是对五花八门添加剂的一种恐惧和对食品工业的信任缺失?当企业将“合规”等同于“可信”,将“合法”等同于“合理”,往往便会陷入一种功利主义的泥潭,动起小心思,最终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真正的竞争力,还是应该来自对原料安全底线的坚守,对法律和消费者权益的敬畏。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