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上午,第十四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共有53个项目及个人获评2024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包括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成就奖1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贡献奖3项、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9项、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8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17项、吴文俊人工智能青年科技奖15项。
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徐宗本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成就奖。徐宗本长期从事数学与人工智能交叉研究,在稀疏信息处理、机器学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数学基础等领域取得了系统性与原创性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为中国人工智能的理论突破和原创技术作出了奠基性贡献。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张大鹏、重庆师范大学教授王国胤、四川大学教授章毅分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贡献奖。此外,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项目——“多模态交互式数字人关键技术及产业应用”由京东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何晓冬等完成,其共同完成单位还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丽水研究院、丽水学院、北京沃东天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杭州涿溪脑与智能研究所、北京汇钧科技有限公司。
国防科技大学刘新旺等完成的“聚类分析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北京理工大学夏元清等完成的“空间飞行器变结构控制与智能协同理论”,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人机共融技术研究室、天津(滨海)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印二威等完成的“自适应多模态脑机接口理论与方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黄迪等完成的“复杂视觉任务的高效表征学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何向南等完成的“网络用户行为的图建模理论与方法”,分获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项目成果有: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王珊珊等完成的“快速高分辨医学成像与智能分析技术的自主创新与转化应用”,深圳技术大学梁永生等完成的“感算控一体化智能视频编解码关键技术与应用”,华南理工大学李远清等完成的“面向意识障碍和高位截瘫患者的脑机接口技术”,清华大学杨华中等完成的“智能无线传感关键技术及应用”。
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项目有:哈尔滨工业大学车万翔等完成的“基于大模型的中文智能审校与润色技术及应用”,浙江大学吴飞等完成的“智慧司法智能化支撑平台与示范应用”,天津大学朱鹏飞等完成的“低空智能感知关键技术与应用”,同济大学丁志军等完成的“服务驱动的工业PaaS 云平台智能协同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电子科技大学李宏亮等完成的“复杂场景高性能目标检测关键技术与应用”。
同期,入选2024年度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激励计划的还有31项成果。其中,北京工业大学韩红桂等完成的“人工智能驱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改革与实践”等项目入选2024年度CAAI教学成果激励计划一类成果;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入选2024年度CAAI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激励计划;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赵建伟完成的《Ardunio 机器人系统设计及开发》和南京理工大学胡启洲等完成的《磁浮高铁简史》入选2024年度CAAI科普作品激励计划;哈尔滨工业大学周雄完成的《不完备标注学习的理论与方法》等论文入选2024年度CAAI博士学位论文激励计划。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秘书长、浙江大学教授庄越挺介绍,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奖励与成果工作委员会在学会理事长戴琼海院士指导下,为人工智能领域学界与业界打造的“皇冠上的明珠”。该奖项通过提名评选智能科学技术优秀的项目成果,调动并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智能科学技术高峰的积极性、创造性。
记者在本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现场看到,今年会期恰逢国家级科技盛会——“中关村论坛年会”人工智能主题活动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共同打造了本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决策部署,着力解决人工智能重大应用和产业化问题,促进通用人工智能与未来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的2025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也于当日正式启幕。此外,当天下午还举办智能系统—人工智能校长论坛、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专题论坛、人工智能青年科学家专题论坛、人工智能“青托-优博”交流会和中国具身智能大会等平行活动,邀请多位院士专家和企业精英,探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和未来发展,分享人工智能最新学术成果、创新难点及发展趋势。
据了解,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主办,得到了我国智能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的支持,于2011年6月正式设立,被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截至目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已成功举办十四届评审及表彰活动,陆汝钤、张钹、潘云鹤、李德毅、郑南宁、高文等多位院士专家获得该奖奖项。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