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3月27日,30多个国家的代表再次齐聚法国巴黎,参加由法国总统马克龙发起的援乌“意愿联盟”峰会。
据英国《卫报》和路透社等媒体报道,与会国家“一致”同意,现在不应该取消对俄罗斯的制裁。英国首相斯塔默还说,俄罗斯无意停战,正在“耍花招”。
会上,各国代表承诺向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但对于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一事,各国还远未达成一致。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表示,现在对于这支部队存在“很多疑问”,但“答案很少”。
在美俄乌达成“短期有限停火协议”后,泽连斯基反复强调,俄罗斯已在“操纵和扭曲”协议,“欺骗”了美国和全世界,并呼吁美国在俄罗斯违反协议后对俄实施制裁。
不过,泽连斯基的呼吁,美国没听进去,欧洲“听进去了”。
这场会议表面被包装成一场“团结的象征”,但更像是欧洲政治精英们在俄乌冲突泥潭中自导自演的一出黑色幽默剧。
从“一致同意继续制裁俄罗斯”的虚伪表态,到“维和部队”计划的空中楼阁,再到欧美关系的微妙裂痕,这场峰会暴露了西方阵营在乌克兰问题上的集体失能与战略迷茫。
马克龙在峰会后宣称,与会国家“一致”认为现在解除对俄制裁为时过早。然而,这种“一致”的表述之下掩盖了欧美之间早已存在的分歧。
美国政治新闻网提到,特朗普政府曾暗示放松对俄制裁可能成为推动停火的筹码。
然而,这一信号显然未被欧洲买账。
欧洲国家坚持将制裁视为“良策”,仿佛挥舞着一根名为“经济压力”的魔法棒,试图让俄罗斯在谈判桌上屈服。
但现实是,制裁这把双刃剑早已让欧洲自身伤痕累累:能源价格飙升、工业竞争力下滑、社会不满情绪蔓延。
德国经济2023年陷入技术性衰退,法国农民开着拖拉机上街抗议,意大利总理梅洛尼甚至公开抱怨“制裁让欧洲人比俄罗斯人更痛苦”。
不过,欧洲领导人仍执着于将制裁神圣化,甚至将其与“和平”绑定。马克龙说:“在实现明确和平之前,不可能有解除制裁的政策。”
这种逻辑的荒诞之处在于,制裁本身已成为和平的障碍——它让俄罗斯彻底失去了妥协的动力,也让欧洲陷入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消耗战。
更讽刺的是,当马克龙承认欧盟扣押俄罗斯资产“缺乏法律依据”时,这场制裁狂欢的合法性已被自我否定。
如果说制裁是欧洲的“政治正确”,那么“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的提议则彻底暴露了欧洲的虚弱本质。
尽管英法两国积极推动这一计划,但峰会最终连一份具体声明都未能发布,仅留下泽连斯基“疑问很多,答案很少”的无奈感叹。
英国首相斯塔默声称要“让俄罗斯更认真地坐到谈判桌前”,但现实是,欧洲连一支像样的“维和部队”都凑不齐。
马克龙坦言,一些国家“没有能力”派兵,另一些国家则因“政治背景”拒绝出兵。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更是直接戳破窗户纸:“应该邀请美国参加此类会议。”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没有美国的军事背书,欧洲根本不敢动。
欧洲的“自愿联盟”终究沦为口号,毕竟特朗普正忙着削减军费,好把钱投到自家军工复合体的股票里。
更讽刺的是,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在慕安会上公开“甩锅”:“北约欧洲成员国应承担更多财政责任,不能假设美国会永远驻军欧洲。”
这番言论直接撕碎了《北大西洋公约》的遮羞布:当欧洲政客们还在为“安全保障”画饼时,美国已把欧洲防务变成了一桩生意。
这种对美国的依赖,彻底撕下了欧洲“战略自主”的皇帝新衣。
俄乌冲突爆发之初,马克龙曾高调宣称“北约脑死亡”,呼吁欧洲建立独立防务体系。但是两年过去,欧洲的“战略自主”依然停留在口号阶段。
更讽刺的是,欧洲的犹豫不决恰恰源于美国的“暧昧”态度。欧洲既想扮演“领导者”,又不敢脱离美国的保护伞,这种精神分裂式的立场,最终让“维和部队”沦为一场空谈。
这场峰会最隐秘的剧情,莫过于欧美关系的微妙变化。
欧洲坚持制裁的执念,某种程度上是对美国可能“背叛”的应激反应。他们需要用“团结一致”的表态绑架美国,防止华盛顿单独与莫斯科达成交易。
事实上,欧洲的制裁依赖美国的全球金融霸权,而特朗普对外始终以自身利益为核心。这种不对等的“同盟关系”,让欧洲集体“崩溃”。
更有意思的是,欧洲内部也在制裁问题上同床异梦。
东欧国家主张对俄极限施压,德国、意大利等工业国却悄悄通过第三国进口俄罗斯石油;法国高调军援乌克兰,但马克龙“派兵论”一出,立刻遭到盟友集体冷处理。
这种“表面团结,背后拆台”的戏码,让欧洲的“援乌大计”显得愈发滑稽。
在这场峰会上,最尴尬的角色莫过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欧洲承诺的“20亿欧元新援助”看似慷慨,但相较于乌克兰每月约30亿欧元的军费开支,不过是杯水车薪。至于“维和部队”,更像是给泽连斯基的“精神安慰剂”。
当意大利要求“邀请美国参会”,当捷克认为“讨论为时过早”,乌克兰人终于看清:西方的支持永远有条件、有限度、有保留。
更扎心的是,西方将乌克兰塑造成“民主堡垒”,却从未真正将其纳入安全框架。北约的“敞开大门”承诺徘徊了十几年,欧盟的入盟谈判一拖再拖。如今,欧洲谈论“战后对乌安全保障”,却连战时的军援都步履维艰。
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做派,让乌克兰的牺牲显得愈发悲凉。
巴黎峰会落幕时,马克龙或许会为“团结的表象”感到欣慰,斯塔默可能因“强硬表态”收获国内掌声,泽连斯基大概要继续在X平台上呼吁国际社会关注。但这场会议的真实成果或者说最大的“共识”也许只是:所有人都知道剧本很烂,但没有人敢中途退场。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