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万物竞发。3月28日,杭商研修院第七期精董班开班仪式上,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促进会会长、浙江大学信电学院兼任教授张旭光,给青年杭商上了“开学第一课”。
新春以来,杭州“六小龙”在全球掀起飓风。这一火爆出圈的现象从何而来?将走向何处?杭州如何飞出更多“小龙”?青年杭商又将如何在科创时代大显身手?带着这些关键命题,张旭光开讲。
“今天,‘六小龙’乃至更多的‘小龙’出现在杭州这片土壤上,背后是一场长达30年之久的‘精密实验’。”张旭光正是这场“实验”的亲历者。
早在1990年,杭州就提出对标美国硅谷建设“天堂硅谷”。进入新世纪,全市技术创新大会上,杭州提出实施“一号工程”,建设“天堂硅谷”。2018年,打造“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号角声响起……眼下,杭州正在全力打造“三个高地”:奋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全力建设全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六小龙”的腾飞,正是得益于杭州持续培育“数智杭州、宜居天堂”的土壤,得益于杭州始终以超前布局、与时俱进的精神抢占科技制高点。
在这片土壤之上,张旭光总结了七个“有”:有政府的政策远见与政策持续迭代,以及长期主义认知;有开放包容的运营环境;有人才集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有耐心资本与产投融合的金融生态;有产业集群效应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有时代机遇与创业文化的共振;有“大成智慧”哲学思想的弥漫。
杭州“六小龙”这样的现象会不会像流星一般短暂?张旭光认为,这七个“有”,会有更多创新创业的“小龙”在这座城市,脱颖而出、腾飞闪耀。
“六小龙”的出圈,为新一代杭商注入了新的精神内涵。原先有“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浙商“四千精神”,杭商研修院的两任校长宗庆后、王水福,都是这一代浙商的代表。
张旭光的总结是“求是创新、专精特新,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科创新杭商精神。
“就像‘六小龙’的创始人,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他们既继承了‘四千精神’,又有科创新杭商精神。”在张旭光看来,几位创始人都有技术理想主义情怀,都是硬核科技的技术极客,都能敏锐捕获科技创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与市场需求。
但是,找到共通点并不意味着就摸到了培育独角兽企业的“万能公式”,依然要时刻保持清醒。而杭州要真正对标世界级创新创业高地,还有很长远的路要走。
为什么说还有很长远的路要走?因为创新是无法被预测的,尤其是颠覆性创新。杭州“六小龙”出现后,很多人发现针对这样的高科技企业,以往的认知与经验都“失灵”了,认知需要革新,经验也需要再积累。
未来无疑是一场蝴蝶效应,会怎样变化,我们不可能预言所有趋势。张旭光给青年杭商提出了两点学习建议:忘却学习、创造性学习。
忘却学习,是指学习者扬弃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主动的忘记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记忆忘却,更是有意的扬弃;创造性学习,不能坚持固有的技术和思维模式,否则永远走不到领先。通过一面学习一面往前进行,积极主动拥抱AI,才能更好地应对变化,实现从初创到领航的蜕变。
创业创新,需要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瞭望星空,杭商研修院一直站在学员背后默默托举。为了让青年杭商站得更高,望得更远,现场,校方正式聘任西子联合控股董事长王水福为新一任校长。这是新的开始,也是对杭商精神的发扬。
王水福作了以《从满足市场需求到引领市场需求》为主题的分享,鼓舞学员们在各自领域做精、做专,静下心来,做好布局,为秋收做准备。
“一家企业创始人的眼界决定了这家企业能达到的高度,为此,我始终保持学习和进步,杭商研修院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学习和资源对接平台,这里不仅有优秀的学长学姐,更是聚集了杭州的商业前辈和企业家。”第七期精董班新学员王晶在进行新学员代表讲话时表示。
陪伴成长型企业成长,培养精英杭商代言人,培育本土企业家社群。当前,杭商研修院已集结300余名企业年营收达数千万元至数十亿元的成长型企业家学员,缔造了一个优秀杭商企业家共融、共生、共识、共享、共创、共话的成长平台,培育了一批代表创新和未来的青年领袖杭商、一批充满企业家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精英杭商。这所独特的本土企业家大学,充满活力。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