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春耕春管一线故事(二):一位种粮大户的“加减法”

发布时间:2025-04-01 09:11:37

原标题:春耕春管一线故事(二):一位种粮大户的“加减法”

农时不等人,春耕春管忙。3月26日,驱车行驶在石家庄市藁城区增村镇田间小路上,两侧绿油油的麦田望不到头,时而可见一排排1米多高的喷灌设施在给小麦浇水。

孟小立是藁城区盛博家庭农场负责人,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种粮大户。这段时间,他几乎天天往地里跑,调试农机、追肥浇水……

“忙,但是不累。啥时候浇水,浇多久,都能远程控制。”孟小立站在田埂上,轻点遥控器,喷灌设施立即开始作业。水珠均匀地洒在麦苗上,喝足了水的麦田呈现勃勃生机。

“水是庄稼宝,耕种不能少。”小麦每个生长阶段都要靠水提劲,现在农场里安装了自动化喷灌设施,不仅省时省力,还比传统灌溉方式节水三到五成。

“过去是‘浇地’,现在是‘浇庄稼’。”孟小立有本春灌账:以前机井抽水,大水漫灌,浇一亩地电费20元、人工费30元,合计50元。现在采用高效节水灌溉,一亩地电费8元左右,1100亩地只需雇用一两个工人管护,电费加人工费算下来每亩地大约10元。

3月26日,在石家庄市藁城区增村镇中姚村的麦田里,种粮大户孟小立驾驶农机进行施肥作业。 河北日报记者 郝东伟摄

不仅降成本,人还少遭罪。“特别是遇到大旱天,喷灌设备的优势更加明显,不仅浇得匀,而且不容易干。”孟小立告诉记者,不像以前,1100亩地浇完一遍,需雇用20个工人忙碌20天左右。刚浇完,最先浇的地又“渴”了。

有减也有增。在孟小立的麦田里,密密麻麻,不见田垄。他说,为引水灌溉方便,过去地里这儿起个垄,那儿挖条沟,零碎田块多。现在不用人工浇地,田垄就没了用处,铲平作田,集零为整,提高了土地使用率,每100亩地能多种出8亩多。

农田里的“加减法”在呈现,“多”与“少”在转换。现在让孟小立骄傲的,不仅是地里小麦长势好,还比别的种植户用水、用药更少,一场“比少”的“竞赛”悄然开展。

春季是麦田病虫草害防控关键期。然而春季除草时,草龄和密度都很大,杂草的抗药性也增强,需加大用药量才能起到好的效果。孟小立种植的麦田,去年进行了杂草秋治,春季不用除草,也减少了农药用量。

“有些种植户过度依赖开春时节的茎叶除草,而忽略了播种时期的封闭除草。”孟小立说,春季茎叶除草需根据杂草种类、大小、抗药性以及温度等科学选用药剂,如果使用不当不仅造成药剂浪费,还起不到好的除草效果。他们进行杂草秋治,使用土壤封闭除草技术,减少杂草发生基数,减轻春季除草压力。

去年,趁着国家把农业机械报废更新纳入大规模设备更新补贴范围,孟小立购买了一台自走式打药施肥植保机,作业更加高效。他还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条件和作物需求,精细化定制施肥方案,亩均可节肥两到三成。

在节水节肥、减少用药的情况下,通过科学管控,粮食产量在稳步提升。孟小立说,统防统治有利于提升小麦千粒重。千粒重指每千粒小麦的重量,在同样条件下,千粒重越重,小麦亩产越高。近两年他们通过“一喷三防”统防统治,使小麦千粒重平均提高1.5克。

优质供给加上去,低端供给减下来;绿色高产加上去,农药化肥减下来。和庄稼打了多年交道,地里种下啥、未来收成怎样,孟小立心里有本“明白账”。

“咱们藁城产的强筋麦,从来不愁卖。”孟小立今年种植的全部是优质强筋小麦“藁优2018”,这麦子不仅产量高、品质好,还值钱。

说话间,孟小立又给记者算起了增收账:强筋小麦产量和普通小麦相当,一亩地能收1200来斤,但价格每斤能高出普通小麦1毛钱。“别小看这1毛钱,一亩能增收100多元,1100亩就能多挣11万多元,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孟小立笑着说。

麦田里,孟小立蹲下身子,拔起一棵麦苗仔细观察,又拔出几棵仔细对比。他说,墒情好,苗情好,现在麦苗一天一个样,快到小麦拔节蹿高的时节了,得盯紧。(河北日报记者 郝东伟 见习记者 刘蕴哲)

责任编辑: 小云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