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谁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问题?

发布时间:2025-04-02 10:16:25

  谁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问题?

  有人说是邓小平,他解散了人民公社,提高了农民积极性,所以粮食就大幅增产了。

  有人说是袁隆平,他发明了杂交水稻,大幅提高粮食产量,大家才能吃饱饭。

  有人说是靠进口,大量从国外进口粮食,才保障了国内粮食供应充足。

  有人说是靠父母,靠自己,自力更生,才能丰衣足食。

  这些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带有强烈的片面性,只看到问题的一个点或一个面,没有看到问题的全部。

  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

  真正种地的农民,去过农村搞调研的人都知道,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培育良种、化肥普及、推广农机、发展农技才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才是中国农村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基本保障,才是中国解决吃饭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

  而上述这些农业基础建设工作。

  恰恰都是在1949年至1979年间逐步完成的,直到八九十年代,才开始爆发出惊人的生产力来,从此缓解了粮食短缺的矛盾。这个生产力惯性,在国家战略延续的支撑下,仍在发挥着积极作用。

  从根子上讲,彻底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是毛泽东思想!

  以水利建设为例。

  1949年至1976年,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开启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运动,先后修建了大中小型水库(库容量为10万立方米以上)86000多座,各类塘坝(库容量为10万立方米以下)640万口,总库容高达4200多亿立方米。

  在这期间,还修建了不计其数的沟渠和河堤,根治了淮河与黄河的水患,为全国各地农业生产,提供了水利保障。

  这些水库,大部分都还在使用,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灌溉之便利,还为城市生活用水提供了清洁之水源。

  以良种培育为例。

  小麦和水稻是中国两大主粮。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在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推动下,我国就开始着手培育良种,重视杂交小麦和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

  1960年前后,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期,粮食大幅度减产,老百姓面临着饥饿的威胁,袁隆平感受到了粮食的重要性,将研究方向从红薯、西瓜转向了水稻。

  1964年,袁隆平在湖南安江农校,发现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并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标志着我国开始系统性研究杂交水稻。

  这个是重点,要划起来!

  杂交水稻研究始于1964年,而不是始于1984年!

  1965至1968年间,袁隆平同志在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中屡次受挫,遭遇多次失败,但他没有放弃。

  大家不要神化科学家,任何一门科学研究,在成功之前都要经历多次失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复盘总结思考之后,改变研究方向,才有可能迎来重大转机。

  1969年,袁隆平换了个研究思路,决定把方向转向野生稻研究。

  1970年,杂交水稻研究迎来重大转机。

  袁隆平助手李必湖、冯克珊在海南三亚发现花粉败育的野生稻(“野败”),为三系配套奠定基础。

  这个时期,有一个历史人物非常重要。

  他慧眼识珠,他是研究杂交水稻的重要推手,也是坚定支持袁隆平团队搞杂交水稻研究的伯乐。

  他就是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华国锋同志。

  华国锋在湖南任职多年,1958年7月当选湖南省副省长,主管农村工作,属于地方实权人物。

  1970年11月,当选湖南省第一书记,并兼任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在湖南担任领导期间,华老非常重视抓农业生产,主持兴修了洞庭湖排涝、韶山灌区等大型水利工程,大力支持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项目。

  怎么个支持法呢?

  他亲自把袁隆平从县级农校,直接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工作,并成立了省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协助袁隆平团队搞科研攻关。

  1971年1月,华国锋同志调中央工作,在国务院任职,协助周总理分管农业生产。期间,他向周总理、毛主席建议,把杂交水稻研究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毛主席采纳了华国锋的意见。

  1972年3月,国家科委正式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织全国科研人员协作攻关,袁隆平是主要科研专家之一。

  1974年,袁隆平不负众望,其科研团队成功培育出优质高产杂交水稻——南优2号。当年就在湖南试种,亩产超过650公斤,实践表明杂交水稻增产优势明显。

  1975年,杂交水稻试种面积扩增到5600亩。

  1976年,杂交水稻全国示范种植面积增至208万余亩,平均增产20%以上。

  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的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多万人。

  中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全球22%人口的粮食问题,再一次创造了世界奇迹。

  1996年,袁隆平团队推出超级稻计划。

  该宏伟计划分四期进行:2000年实现亩产700公斤、2004年实现亩产800公斤、2011年实现亩产900公斤、2014年实现亩产1000公斤。

  2017年,河北邯郸百亩示范田亩产达1149公斤,云南个旧百亩示范田亩产为1152公斤。

  截至2024年,中国杂交水稻在全球70多个国家推广,种植总面积近100亿亩,累计增产粮食1万亿斤,为全球粮食供应做出巨大贡献。

  在杂交水稻早期推广中。

  华国锋、周总理和毛主席是非常重要的三个人物,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和战略远见,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工作肯定会滞后,更没有今日的成就。

  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并非一朝一代之功,它是一项科技接力赛,是几代人领导人共同接力,是几代科研工作者持续努力的结果。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伟业千秋非一日之功。

  另外,杂交小麦研制,也在同时进行。

  大家要记住三个牛人,蔡旭院士,庄巧生院士,李振声院士。

  蔡旭院士是中国小麦杂交育种的开拓者。

  上个世纪50、60年代,蔡旭主持培育了四批,共20多个小麦良种。其中,东方红3号小麦,以抗病性强、产量稳定而著称,在华北地区大面积种植,并在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上获奖。

  庄巧生院士,中国小麦遗传育种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小麦遗传育种学家。

  上个世纪60年代,庄巧生先后育成了“北京8号”和“北京10号”,成为华北平原的主栽小麦品种之一。

  1978年,庄巧生院士凭借“北京8号”和“北京10号”,在全国科技大会获奖。

  2022年9月12日,第二届国际小麦大会上,庄巧生被授予小麦研究领域“终身成就奖”。

  李振声院士是中国小麦杂交育种的集大成者,被誉为“杂交小麦之父”,与袁隆平齐名。

  1956年,李振声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北建设,奔赴陕西杨凌开展小麦抗病育种工作。他在此期间,提出通过远缘杂交(小麦与长穗偃麦草结合)解决小麦条锈病问题,开启了杂交小麦的科研之旅。

  李振声团队历经20年研究,成功研究出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包括4号、5号、6号、54号、81号等,种植面积超2亿亩。

  其中,1979年培育的 “小偃6号”很具代表性,不仅抗病性强,且产量显著提高,推广后使黄淮流域小麦单产增长60亿公斤,成为当时中国小麦主产区的主力品种,年种植面积超千万亩。

  1985年,李振声团队和“小偃6号”获得了国家发明一等奖。

  2006年,李振声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4年,李振声院士入选“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

  2024年,李振声院士荣获“共和国勋章”。

  再来讲农用化肥。

  农村有句俗语: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也就是说,肥料是提高粮食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化肥没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农业生产主要使用传统农家肥和草木灰。

  比如牛粪、猪粪、狗粪、鸡粪等动物粪便,在农民眼里都是宝贝疙瘩,在路上捡到一坨牛粪跟捡到金元宝似的。

  农村的粪便不够用,于是生产队就组织人员进城掏粪。城里的粪便,也不是你想掏就能掏的,也要凭票据或关系,按比例分配,或走后门掏粪。

  在当时,学校、医院和其他公家单位的厕所,都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源。

  直到后来化肥普及使用,才改变这种原始而窘迫的局面。

  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49-1984)》显示:

  1949年,我国农业化肥年产量仅为0.6万吨,全部是氮肥,连磷肥生产不了,更不要提什么钾肥、复合肥了。直到1955年,我国才能自主生产磷肥,年产量只有0.1万吨。

  1958年,我国技术人员,消化了苏联的化工技术,掌握了年产5万吨规模合成氨的生产技术,建立了衢州化工厂、吴泾化工厂、广州化工厂。

  自1960年起,我国在氮肥生产方面,采取大、中、小型厂并举的发展方针,即同时发展年产量为0.3万~0.5万吨的小型化肥厂,年产量位5万~7.5万吨的中型化肥厂,以及引进并自行设计建立年产30万吨以上的大型化肥厂。

  1969年至1979年间,我国自主建成小型氮肥厂1533个,而1979年全国有2845个县级行政区,平均两县城就有一个小型化肥厂。

  1964年,农用化肥年产量突破100万吨,其中氮肥为67.5万吨,磷肥为33.3万吨。

  1966年,全国农用化肥年产量突破200万吨,1972年突破300万吨,1973年突破400万吨,1975年突破500万吨,1977年为723.8万吨,直到1979年才突破1000万吨,其中氮肥为882.1万吨,磷肥为181.7万吨。

  70年代初期,毛主席同意实施“四三方案”,从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家引进了十三套化肥装置,年产合成氨30万吨、尿素50万吨左右。

  到了80年代初期,这些大型化肥装置全部实现量产,加上各地方兴建的小型化肥厂,全国化肥年产量得到极大提高,为农业增产提供了肥料保障。

  1984年,全国农用化肥年产量为1460.2万吨。

  2000年,全国农用化肥总产量突破了3000万吨‌,成为世界化肥主要生产国家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2010年中国化肥产量为6619.8万吨‌。

  2022年中国化肥总产量达5573万吨,其中氮肥3678万吨、磷肥1199万吨、钾肥696万吨,占全球总产量30%以上,稳居全球第一。

  俗话说,有肥无水望天哭,有水无肥一半谷。

  化肥产量增长,是我国粮食持续增产的重要保障之一。

  而我国化肥工业,也是在毛主席时代开启的,奠定了雄厚的技术、人才和装置基础。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全面发展及广泛影响,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占比中越来越少,其经济贡献并不显眼与重要。但是从国家战略及人民生活保障来讲,农业生产又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家的粮食战略底线,是确保主粮绝对自产自足,谷物生产基本满足,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农业是立国之本。

  自古以来,凡是政治清明的王朝,君主帝王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供应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后,历代中央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把解决老百姓吃饭问题当作头等大事。

  唯一的区别,就是见地有所不同,在策略上有所差异。

  毛主席关心群众眼前利益,更重视群众的长远利益,而邓小平更在乎当下。

  当然,现在粮食进口,也是大家能吃饱饭的一个重要因素。

  2014年,我国粮食进口首次突破1亿吨。

  近十年来,我国粮食进口都维持在1-1.6亿吨之间,其中谷物占比很重。‌大豆是进口数量最多的谷物,主要用来生产各种动物饲料,满足国内巨量的肉类食品供应需求。

  2020年,我国大豆进口首次突破1亿吨,为10033万吨。

  2024年我国进口大豆1.05亿吨,再创历史新高,占当年粮食进口总量的66%‌。

  据媒体报道,我国粮食产量连续21年保持丰收,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做到了口粮绝对安全。

  我国粮食连续21年增产丰收,除了老天眷顾,总体上是风调雨顺,没有出现严重的干旱和洪涝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得到保障,也就是水利、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农技有保障。

  这几个才是核心要素。

  为什么不讲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中国工业化的幕后英雄。

  实话实说,现阶段的农民,其农业生产积极性,比任何时候都要低迷,因为种地不赚钱,农民提不起劲来。

  尽管如此,但是水稻和小麦的亩产量,却比过去高很多,粗粗糙糙地种一下,同样也有不错的收获。

  这一切,都是中国农业生产基本要素,长期投入的必然结果。

  现在种田很轻松,但是不赚钱。

  每年除去打田、种子、化肥等各种硬性成本之外,最多只能赚点自家口粮,其他的事情就不用多想,于是落个轻松。

  要想多赚点钱,只能进城或外出打工,靠出卖劳动力、做点小生意赚钱。

  种过田的人都知道。

  如果没有水利、良种、化肥、农药做基础保障,那么农民就是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守在地里干活,都提高不了多少粮食产量。

  包田上户搞单干,只是解放了农民的双手,让农民可以自由支配剩余劳动时间,可以自由的进城务工,出卖劳动力和手艺技能,赚钱补贴家用。

  包田上户搞单干,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在短期内是真的见效,不否定它存在的意义。

  但是,这个积极性,从国家粮食战略来看,对粮食持续增产的意义非常有限,并不是核心要素。

  它的历史作用,不应该被无限夸大,要承认史实。

  这个客观历史事实,就是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了彻底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在国内同步开展水利建设、良种培育、化肥生产、农机发展、农技推广等基础建设工作,一代人呕心沥血完成了几代人才能完成的艰巨任务,一代人吃了几代人的苦。

  这些大规模的、高投入的、持续性的基础建设,让中国农业生产从此脱胎换骨,具备了持续增产丰收的物质基础,从可能走向现实,从偶然丰收走向了必然丰收。

  一句话,从根子上讲,系统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问题是毛泽东思想!

  但凡是个正常人,稍微有点脑子,懂点人家烟火的人,都知道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决定粮食增产和粮食供给充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只有那些没种过地的专家,连禾苗和稗草都分不清楚的傻X,才会把粮食增长和吃饱饭的问题,完全归功于解体人民公社和包田上户搞单干。

  这种片面的观点,是典型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有情绪,没有见地。

  我这样讲,您同意吗?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