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在航空发动机、大飞机、高端芯片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光刻机、成飞和沈飞的双六代机等新闻屡屡刷屏。许多人将此视为中国敢于对美强硬加征34%的关税进行对等反制的“底气”。然而,若将视野局限于技术自主,则是对中美博弈本质的误判。中国反制美国的真正战略王牌,藏于更深层次的国家综合实力之中。
美国对华发起贸易战的底层逻辑,是通过技术封锁打断中国产业升级进程。但中国并未被这一叙事绑架,而是选择以关键原材料控制权反制美国产业链命脉。2024年底,中国宣布对镓、锗、锑等稀有金属实施出口管制,直接导致美国国防工业超1000个武器系统、2万个零部件生产受阻。
这类宝贵资源被称为“工业维生素”,中国占据全球70%以上的产量,而美国国防工业对其依赖度高达90%。正如美国耶鲁学者所言,中国的反制是“外科手术式打击”,直击对手无法替代的供应链短板。
相比之下,芯片自主化虽重要,但其本质仍是“追赶型防御”。美国对7nm芯片的出口管制固然带来阵痛,但中国28nm成熟制程已覆盖90%市场需求,且光刻机技术持续突破。技术自主只是确保“不被卡脖子”,而资源控制却能迫使对手“主动求饶”——这正是中国在贸易战中“攻守易形”的核心逻辑。
美国惯用关税打压高度依赖其市场的国家,如对美出口占比达80%的墨西哥,以及占比达70%的加拿大。但2024年中国对美贸易依存度已从2018年之前的19.3%降至11.2%,其中自美进口占比降至7.5%,对美出口占比已降至14.6%。
且中国内需市场庞大,消费贡献率超65%。这种内外“双循环”结构赋予中国两大优势:其一,关税冲击可通过国内市场消化;其二,反制措施能精准打击美国痛点领域。例如,中国对美农产品加税时,大豆进口缺口由巴西填补,既施压美国农场主,又不伤及我国自身的粮食安全。
更深层的底气来自产业体系的完整性。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稀土开采到芯片封装均可自主完成。当美国试图通过《芯片法案》重塑半导体产业链时,中国却以钨、石墨等原材料管制反向切割其“再工业化”进程。这种“你打你的科技战,我打我的资源战”的非对称策略,让美国陷入“制裁越狠,代价越高”的悖论。
中国反制绝非情绪化报复,而是一套“法律战 舆论战 制度战”的组合拳。针对美国单边关税,中国同步采取三方面行动:
法律层面:在WTO起诉美国违反国际贸易规则,将经济争端纳入多边框架;
制度层面:出台《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将洛克希德·马丁等11家对台军售企业列入制裁名单,冻结其在华经营资格;
舆论层面:通过四大行业协会联合声明,宣告“美国芯片不再安全可靠”,瓦解其市场信誉。
这种“以规则对规则”的反制,彻底颠覆了美西方长期垄断的“治外法权”特权。当中国商务部禁止企业向美国出售受控物项时,美媒惊呼:“中国开创了反向制裁的先例!”规则博弈能力的提升,标志着中国从国际秩序的“适应者”转变为“塑造者”。
面对美国关税施压,中国展现出"以我为主、稳扎稳打"的战略定力。这种从容源于对发展大势的清醒判断:美国债务规模持续膨胀,债务总额在GDP的占比已突破130%,制造业回流步履维艰;而中国研发投入连续十年增速超10%,数字经济规模达全球第二。多位经济学者指出,在这场长期博弈中,中国正逐步积累起"时间优势"。
中国拒绝陷入“制裁-反制裁”的恶性循环,而是以稀土管制、产业竞争力调查等工具,将贸易战转化为“消耗战”。当美国商务部官员承认“遏制中国芯片是徒劳”时,中国已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新赛道实现“换道超车”。这种以空间换时间、以局部换全局的智慧,才是反制霸权的终极底气。
航发与芯片的突破固然振奋人心,但若仅以此定义对美博弈的底气,无异于将大国竞争简化为“技术竞赛”。中国的真正优势,在于将资源控制、经济韧性、规则塑造、战略耐心等要素熔铸为“系统战力”。
当美国沉迷于“科技铁幕”的孤立游戏时,中国已用稀土管制证明:全球化时代的霸权,终将败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这场较量揭示的真理是——最大的底气,来自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深刻掌握,而非某一领域的单项突破。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