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廊坊市三河市禁红事件在网上全面发酵,此事所引发的舆论,无论是媒体还是网友几乎是一边倒的持批评态度。然而,从事发至今,当地官方除了称纪委部门已经介入调查外,一直未有任何正面回应。
一、舆情回顾
3月下旬,有媒体关注并报道了三河市强制要求商户禁用红、黑、蓝三色招牌引发广泛争议。
此事件被发布上网后,迅速引发广泛的质疑,主要焦点有几个方面:
1、这一政策在缺乏正式文件支持的情况下,以口头通知形式强制推行,明显缺少法律依据,暴露出该地行政权力滥用、法治缺失及城市规划形式主义等问题。
2、商家挂牌匾的目的都是为了醒目,从而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所以很多商家都选择了红色的牌匾。如果统一改成绿色,那么挂牌匾意义何在?
3、从媒体报道的情形来看,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员称:按照书记的要求,红色令人烦躁,蓝色太过俗气。红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的颜色,喜庆,吉祥,醒目,为何却让某些决策者烦躁?公共管理决策依据难道是主要负责人的个人喜好?
4、这种别出心裁所造成的损失,应该由谁来承担?是商家,还是当地政府?还是做出这种奇葩决策的个人?
5、目前介入调查的廊坊纪委是否有权力调查三河市的省管干部?
二、舆情发酵
随着全网对这起舆情事件的关注不断增加,尤其是央媒的连续报道,三河禁红舆情事件持续发酵升温。越来越多与三河市、廊坊市的相关信息被网民发布上网,而当事方的沉默,使得这些真伪难辨的信息迅速传播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就是沉默的后果。
有不少网友猜测,能拍板这项奇葩决策的,绝不会是当地城管部门、市场管理局或城市规划局,那么,当地主要负责人做出这项决策的依据究竟是什么?
如果说是个人喜好,那么这个领导对红色和蓝色是否有什么成见?或者受过什么刺激,看到红色就烦躁?看到蓝色就觉得太俗气?
或者是否受到某些江湖高人的点拨,相当于风水每玄学之类的暗示,又或者此举与其个人的某种信仰有着不可言状的关系?如果真是这样,这样的官员是否还适合继续留任?
甚至有不少网友PS了大量的图片进行调侃、炒作。一起涉政舆情渐显娱乐化甚至是泛宗教化的负面发酵之势,如果任由舆情发展,其后果极有可能会被某些势力所利用。
三、舆情分析
权力属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权力本身并不存在任性之说,任性的是掌握权力的某些官员。现实中确实存在这样的领导,他们平时根本就没有精力去研究网络舆情的客观发展规律,而他们身边的下属们基本上都是投其所好,专门挑领导喜欢听的说,前文《舆情分析:一把手应如何避免陷入信息茧房》中就提到了这种情形。
从近年来发生的类似的舆情事件来看,事前无风险评估而盲目拍板,事中束手无策,或沉默,或封删,事后处置不得其法,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种情形可以说普遍存在于全国多地。但现实是,一旦舆情全网蔓延发酵,就已经处于失控状态,靠到处删帖是根本无法平息舆情的。
从三河禁红舆情事件网上发酵的现状来看,当地已经无法应对处理这起舆情了,所以他们采用回避和沉默的方法,以为只要熬几天,舆情就会自然平息。
这是当地某个自媒体的发帖,出发点是好的,只不过有些话说得并不得体。如果说这是当地引导舆论的动作,很显然效果很不好。这种帖文不似引导,却像是在引战。
事实真是如此吗?当年曲玉权案件、许可馨事件、鼠头鸭脖事件、某地和服女事件、体育总局内鬼事件等,看上去似乎都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平息,但这些事件只要没有最后正面的结果回应,都会不断腐蚀着政府部门的形象和公信,拖的时间越久,造成的负面影响就会越大。
三河禁红事件,折射出城市治理中营商环境优化与舆情管理能力的双重短板。从当地应对舆情的态度和方法来看,凸显了某些官员对网络舆情的无知幼稚。如果让这样的官员掌握一个地方的行政管理权,无疑是极其有害的。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