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播州区:非遗记忆浸润童心 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025-04-15 19:08:00

多彩贵州网讯 陶艺,这门指尖上的古老技艺,正成为播州区青少年接触传统文化的桥梁。近年来,播州区以"播州陶韵美在传承"为主题的陶艺制作特色课程在辖区多所中小学落地生根,通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陶艺社团常态化授课等形式,让青少年在泥土与釉彩的交织中感悟千年陶文化魅力。

近日,笔者走进三合镇中心学校陶艺社团教室,学生们正围坐在操作台前,专注聆听教师讲解拉胚塑形与釉彩绘制技巧。泥条盘筑、捏塑雕刻、素坯彩绘……一双双稚嫩的手在陶土间翻飞,原本朴素的泥土逐渐显现出杯盏、器皿的雏形。该校五年级学生李敏君分享道:"我在三年级就参加了陶艺社团,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绘画水平,更收获了创造的快乐。"同学莫远鑫则感叹:"学习陶艺让我触摸到我国几千年的制陶历史,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灵动。”

据该校陶艺授课教师唐皓介绍,学校课程设置涵盖历史溯源、工艺实践、创意设计三大模块,通过"历史故事导入 教师示范指导 学生自主创作"的模式,将传统文化基因融入现代美育体系。“揉泥练的是耐心,拉胚考验的是定力,上釉比的是审美。”唐皓表示,陶艺课程不仅是美术与劳动教育的创新结合,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与文化认同感。

"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保证双手湿润,将双手轻轻放在膝盖上,揉泥要匀,定中心要稳......"在枫香镇花茂小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茂土陶传承人母先才、花苗田研学基地负责人杨波等人正化身“校外辅导员”,现场示范传统制陶技艺。母先才一边指导学生操控着拉胚机,一边讲解传承千年的技法要点。在他看来,孩子们揉制的不仅是陶土,更是文化传承的种子。“当孩子们捏出第一件陶器时,文化传承的种子已悄然萌芽。”

据了解,播州区通过聘请非遗传承人、地方陶艺匠人担任校外陶艺辅导员等方式,在全区多所学校建立起“校内教师 非遗导师”双轨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当地学生学陶制陶热情和技艺水平。

截止目前,全区共有20多所学校将陶艺纳入课后服务特色项目,形成了“基础课程普及 拓展课程提升 创新课程开发”三级课程体系,通过学校少年宫陶艺教师培训计划,累计培训中小学专兼职美术教师100余人,为非遗传承筑牢师资根基。从城区学校到乡村校园,陶艺社团、工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玩泥巴”变成“学文化”的生动实践。

下一步,播州区将通过开发校本陶艺课程、开展陶艺辅导员培训、师生现场制作大比拼等活动,持续推动“播州陶韵美在传承”特色项目建设,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生长,为非遗传承、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培育新生代传承力量。

当泥土在孩子们手中蜕变,当釉彩在素胚上绽放,播州区的陶艺教育正书写着非遗保护的新篇章——从校园课堂到社会大课堂,传统文化的薪火,正通过青少年的指尖继续传递。 (刘星 李程)

一审:余旭

二审:王信 姚腾

三审:唐全寿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