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决定以党内合作形式同中国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顺利召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至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四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大革命正式开始。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意识灌输也不断展开,在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中进行政治教育,传播了革命思想,并发动广大农民投身于大革命洪流之中,为我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军队中的思想意识灌输,最早开始于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时期。在黄埔军校的创立和建设过程中、在改造国民军和国民革命军的工作中,思想意识灌输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在两次东征和北伐战争中得到了检验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发挥骨干和带头作用,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和开展起来。中国共产党人主持或参与制定了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平时与战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条例、制度、规定等,其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
因此,我党在黄埔军校、国民军以及国民革命军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在人民军队中从事思想意识灌输的初步尝试。
1924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东建立了训练革命军官的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故称黄埔军校。1924年至1930年间,校本部(第一期至第七期)和分校共有毕业生约2万人。自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黄埔军校又招收了第八期至第十九期学生,以及各种训练班、委托教育班的学员毕业、结业,共计21万余人【注:目前,黄埔军校的毕业人数并无定论。最新研究成果参见黄埔军校同学会主编的《黄埔师生与抗日战争》(上),华文出版社2017年版】。
黄埔军校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被誉为国民革命的中心。黄埔军校之所以能够在极简陋的物质条件下培养出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据显赫地位,其深入细致的政治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黄埔军校中的政治教育从第一期至第四期基本上是由共产党人主持的,政治教官大多数也是产党人。党先后派出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熊雄、聂荣臻、鲁易、包惠僧高语罕等重要干部到军校创建和开展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开创了我党在军队中建立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先河,为之后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思想意识灌输的创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
发挥特别支部和共产党员的核心作用,扩大政治宣传
黄埔军校成立后不久,中共中央于1924年5月提出了《农民兵士间的工作问题决议案》,决定要以黄埔军校为工作重点,在军队和军校中建立共产党组织。经各省党组织选送到黄埔军校的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0%:进步青年所占比重更大,有良好的群众基础。11月,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着手开展政治教育。
第一,建立秘密的中共黄埔特别支部。黄埔特别支部由周恩来负责指导工作,是党在军队中的第一个基层组织。黄埔特别支部在黄埔军校的建立发展,对指导党团员和团结进步军人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共黄埔特别支部在黄埔军校学员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发展工作,吸收许多优秀学员入党,壮大党的队伍,扩大党的影响。根据曾庆榴的考察,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中的中共党员共有120人,其中,1924年5月人学前的人党者有33人,人学后陆续人党者有87人【注:黄埔军校第一期的中共党员人数也存在争议。这里采用曾庆榴的考察,具体考察参见《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中“黄埔一期的中共党员”一节,广州出版社2013年版】。
共产党员在黄埔军校和革命军中处处身先士卒,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影响不断加强,扩大了党的政治宣传。
第二,发挥共产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在黄埔军校内部,国民党特别党部是公开设立的,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领导,在特别党部中,共产党员的比例相当高,1924年7月,第一届特别党部刚刚成立之时,共有5名执行委员,这5人之中,就有3人是共产党员,他们分别是严凤仪、金佛庄和李之龙。此后的第二、三、四届特别党部,也有共产党员周逸群、陈公培(即吴明)、陈作为、罗振声焦启凯、蒋先云、范荩等人出任过执行委员,王柏苍、陈恭、黄锦辉等担任过候补执行委员,熊雄担任过监察委员,萧楚女、张秋人、孙炳文等担任过国民党特别党部的政治顾问。他们为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方针、发展国共合作和执行三大政策、保证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做了大量工作。
2
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
黄埔军校仿效苏联红军的组织原则,建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并创建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政治工作制度,同时,配备了数量众多的专职政治工作人员。这一制度逐渐推广到国民革命军中,成为区别于旧军阀部队的主要标志。毛教员曾高度评价:黄埔军校时期在军队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
1924年5月,孙中山创建黄埔军校时,任命廖仲恺为国民党驻军校的党代表任命戴季陶为政治部主任(不久由邵元冲代理),共产党员张申府为副主任。11月,在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的指示下,时任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将党代表制度在军校教导团中实行。这是中国军队实行党代表和政治部制度的开端,是我国军事制度的一大革新。党代表对军队有监督领导权,督察所属人员执行革命政策,保证部队训练和战斗任务的完成。
政治部是校长、党代表之政治教育的佐理机关。1924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由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到任后,为了使政治部的工作顺利开展,对政治部的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和充实。调整后的政治部下设指导股、编纂股和秘书股。周恩来从学生中抽调一部分德才兼备的共产党员,如王逸常、蒋先云、杨其纲等到政治部当见习干事,充实了军校政治工作的新生力量。据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的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的《黄埔军校史料:1924--1927》,记载,他强调:
“政治部要做好三项工作:其一是向新成立的校军教导第一团派党代表;其二是建立青年军人联合会’,出油印壁报《士兵之友》;其三是建立政治部正常工作秩序和政治工作制度。”
同时,还着手制定政治教育计划和政治工作制度。在周恩来主持下,政治部先后制定了《政治部服务细则》《政治训练班训练纲要》《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教育大纲草案》《官长政治教育计划》等,详细规定了政治训练的内容、目的以及政治部职责、任务、工作人员的纪律等。为了使政治工作既有章可循,又有制度保证,政治部还制定了《本校政治部政治指导员条例》《政治讨论会规则》《国民革命军党代表条例》等,使军队思想政治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3
创建学生团体
黄埔军校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先后派了一部分党员参加校务领导工作和一部分党员参加受训,但是由于人数不够,难以适应当时的革命需要。因此,第2期学生中的共产党员李劳工、周逸群、王伯苍、吴明、肖人鹄、吴振民、陈若、谢宣渠等倡议,效仿列宁在1900年创办的《火星报》秘密成立“火星社”作为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以此来推行党的政策,扩大党的影响,为吸收新党员奠定基础。“火星社”于1924年底正式成立,是当时黄埔军校内唯一的革命组织。
1925年初,国民党黄埔军校特别党部进行改选,“火星社”运用自己的组织力量赢得竞选胜利。当选为特别党部的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委员有:周逸群、王伯苍、吴明、陈作为、罗振声(不久脱党)、黄锦辉(候补执行委员,旋即加入共产党)等人,几乎全部为共产党员。蒋介石仅得60票而落选,后来由廖仲恺推荐,才当上监察委员,这使国民党感到震惊,后来蒋介石和西山会议派把这件事作为反共借口,说“共产党借国民党名义扩张势力”。参加“火星社”的人,除了一部分共产党员学生外还有一部分接受共产党影响较深的左派学生。
在“火星社”积极发挥政治教育作用的同时,黄埔军校的另一个政治团体——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在经过一番酝酿、策划之后宣告诞生。这是一个公开的跨校、跨军、跨地区的组织。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前身是“中国青年军人代表会”。1925年1月,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第一次会议在广州举行,正式宣告成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大会推选蒋先云、王一飞、贺衷寒、何畏能等9人为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蒋先云被选为唯一的执委会常务委员(即主席)。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十分重视青年军人的思想觉悟的提高,强调青年军人团结的伟大力量,先后创办了《中国军人》《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周刊》等,积极宣传革命思想。《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成立宣言》明确指出:“当兵的一日不觉悟,军阀及帝国主义一日不倒。”“军人自救。即所以救国,团结起来!联合起来!团结即是力量!联合即是幸福!”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是政治部联系青年军人的重要桥梁,是对青年军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周恩来十分重视对他们的指导,经常找负责人蒋先云等了解情况给他们出谋划策,使会员很快发展到2000多人,“活动范围由黄埔军校扩展到在粤的陆军和滇、桂、湘军所设的军官学校”。
4
将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相结合
黄埔军校的一大特色就是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的教育方针,重视通过上政治课,对广大学员进行政治教育,加强他们的政治训练。政治训练是政治部的主要工作,主要方式是上政治课,分学生政治教育、军官政治教育、士兵政治教育同时还采用了政治演讲、政治讨论会、政治问答、政治测验等多种形式。由代英、萧楚女、张秋人、高语罕等专职政治教官任教。周恩来也经常讲课或作报告,同时还邀请了毛教员、刘少奇、苏兆征、张太雷、吴玉章、邓中夏、鲁迅和苏联顾问鲍罗廷等人到校演讲。
党在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主要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以此来传授革命的基本理论,培养师生的革命思想,树立对农工运动的正确态度,洗刷学生人校以前所受许多流俗传统的错误见解的影响,使他们不仅知道枪是怎样放法,而且知道枪要向什么人放。强调要通过政治教育,使学生彻底了解中国国民革命。因此,国民党训令明确:
“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书籍,以及表同情于本党或赞成本党政策而极力援助本党之一切出版物除责成政治部随时购置外,本校学生皆可购阅。”
在课程内容上,既有三民主义也有共产主义,对不同党派、学派的思想理论也兼容并蓄,体现了统一战线的特点。《政治教育各科内容提要》列举了《中国国民党史》《三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中国近代史》《帝国主义》《社会进化史》《社会学科概论》《社会问题》《社会主义》《政治学》《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各国宪法比较》《军队政治工作》《党的组织问题》《中国政治经济状况》《世界政治经济状况》《政治经济地理》等18种主干课程。
值得强调的是,《军队政治工作》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课程,旨在提高革命军队的政治素质,坚定革命信念。为此,《训练士兵工侠教育计划及其纲要》进一步明确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有:“三民主义浅说”“本党政策”“国民革命概论”“帝国主义浅说”“不平等条约”“中国政治经济状况”“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失业问题” 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