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加大,引起市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担忧。
其实,地方政府的显性债务风险是可控的。财政部的数据表明,截至去年末,全国地方债务余额约35.07万亿元,包括一般债务余额约14.4万亿元、专项债务余额约20.67万亿元,均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债务限额之内,并且已为应对风险挑战留出足够空间。
地方债主要风险来自地方上的隐性债务。隐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在法定政府债务限额之外直接或者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以及违法提供担保等方式举借的债务,举债主体往往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这就是“拐棍”。
相对显性债务而言,隐性债务比较隐蔽,隐藏着很大风险:往往缺少统一的统计口径,具体有多大规模很难说清楚,但总体规模较大;募集来的资金很多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这些设施一般很难产生相应收益,在地方财政吃紧的当下,面临着很大的还本付息压力;个别地方政府又存在击鼓传花、寅吃卯粮的思维方式,继续违法违规举债,有的搞虚假化债。
对化解隐性债务,国家一直很重视。
财政部部长刘昆近期多次强调,要继续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积极配合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督促金融机构增强风险管理能力。
地方上也认识到了隐性债务存在的风险。近期,湖南、广西、福建等地发文要求严控地方债务风险,具体措施包括约束融资平台、进行绩效评估考核,开展专项审计等。这其中隐性债务风险是防范化解的重要方面。
首先,要防范和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需要官员端正政绩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有多大财力办多大事的原则,不要为了政绩过度举债。
财政部曾经指出,有的地方政府没有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过度举债谋“政绩”,超出财力可能铺摊子,无序举债搞建设;有的地方政府建设项目缺乏统筹规划和长远考虑,急于超前发展,只管举债建设、不考虑还钱。
在本月6日湖南省委、省政府专题培训班上,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强调:决不能寅吃卯粮、透支未来;要坚持“新官理旧账”,遏增量、化存量,坚决防止“击鼓传花”,避免风险蔓延和传递。
对很多人来说有一种担忧,有的地方动辄就将平方公里规模的城区整体拆掉建公园。这一建设成本最终会落到谁身上?
其二是必须遏制地方债中隐性债务的继续增加。
财政部对隐性债务化解政策方向一以贯之的,要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长,妥善化解存量隐性债务。
但真要做到这一点很难。比如很多投资项目已经开起来了,不可能形成半拉子工程,还需要更多的投入,造成半拉子工程是更大的浪费。这些情况还会持续,也是解决地方隐性债务持续增加的难点所在。
其三是必须去掉地方隐性债务的“拐棍”。这就需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坚决剥离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封死地方政府的企业债务融资通道。
需要重视的是,有些地方对债务的态度还不够明朗,对化解债务风险的重要性也缺乏正确认识,更没有化解债务风险、解决债务矛盾的手段和方法。这也是导致地方隐性债务这个“拐棍”迟迟不能丢掉的重要原因。
刘昆近期多次强调继续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对融资平台公司进行有效治理,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逐步剥离政府融资功能。
同时,若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剥离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推动平台市场化转型,才是从源头上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重要举措。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