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

寄哀思祈福佑的中元节 广西少数民族过中元节的风俗_

发布时间:2024-09-03 16:19:31

      导读:“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古人认为,日月运行、风云变幻、山石树木、飞禽走兽,皆有神灵主宰。故天神、地祇、人鬼皆为古人供奉的对象。这其中寄哀思祈福佑的中元节就是与人鬼有关,那么你知道广西少数民族过中元节的风俗是什么吗?不知道的话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寄哀思祈福佑的中元节

      中元节为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鬼节”。“中元节”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佛教称为“盂兰盆会”,以祭祖、放河灯、焚纸锭等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中元节与春节、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2010年5月,由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孟兰胜会)被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中元节的来历,依照佛家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众生,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据《佛说盂兰盆经》的记载,“盂兰盆”是梵语,“孟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孟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这种仪式最早从南北朝时开始流行,据《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即开始设坛举行盂兰盆会。此后,民间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广西各地普遍流行过中元节。各地中元节节期不尽一致,桂北地区从农历七月初八至十四,桂东南及桂东北地区则从农历七月初十开始至十四,壮族地区则从农历七月初七至十六。中元节是大节,各家各户节前普遍用纸或布做成房子、牛、马、驴、衣服等祭品供于厅堂,农历七月初七或初八开始“接祖”,农历七月十二以前要把祖宗“接”回家,一日三餐点香供祭,农历七月十四进行大祭。节日当天家家户户要宰鸭,故又称“鸭儿节”。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自由穿梭。此外民间还有做米粽、糍粑、肉菜等食物来祭祖的习俗。有新近逝去亲属的人家,过这个节就更显得隆重,亲戚要带上各种祭品前来祭拜,因而主家要办酒席招待。农历七月十四晚到十五早上为“送祖”日。农历七月十四晚上,人们除祭祖先外,还要携带香、烛、纸钱、菜、肉、酒、果品等到村头、路口或附近的山脚,送别祖先,并祭祀各路野魂。祭毕,全家才能享用这丰盛的晚餐。晚饭后,人们将供于厅堂的纸制或布制供物烧掉,边烧边念祭词及祖先的名字,以示给祖先享用,祈求祖先保佑。

      中元节

      广西少数民族过中元节的风俗

      中元节也是壮族比较大的传统祭祀性节日。广西壮族在农历七月十四过中元节,俗称“七月十四”。相传壮族的始祖布洛陀逝世于农历七月十四,古人认为这一天阎罗王打开“鬼门关”,放鬼魂到阴间活动和觅食。故该节日的重要活动是追祭祖先。祭祖仪式分“接祖”“供祖”“送祖”。“接祖”一般在农历七月初七、十二两日,在家中厅堂设香案牌位或率全家撑伞到河边、路口焚香叩拜,恭迎祖先还家。“供祖”分常供(一日三餐)和大供(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送祖”于农历七月十四、七月十五、七月十六中择日进行。“送祖”时也进行“烧包”,即把用冥纸剪成的衣、鞋、房等冥包烧掉。此外,为避免亡者的野鬼孤魂四处游荡作祟,各家还杀鸡杀鸭,做糍粑,并用彩色纸裁成衣裤、鞋袜,家祭之后,晚上又到河边野祭,燃香点烛,焚烧纸衣,并让其灰烬随水漂流而去,整个仪式过程繁杂而严肃。20世纪50年代后,中元节祭祖习俗仍然盛行,但烦琐的“接祖”“送祖”仪式已简化。桂西部分壮族地区的群众把中元节看作仅次于春节的大节,节期从农历七月初七开始。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姐妹得以相会,所以又称“姐妹节”。

      广西其他少数民族也过中元节。广西融水部分地区苗族家家户户农历七月十四这天都要备荤菜、酒、饭等供品祭祀祖先。而广西资源县两水、车田等苗族乡的苗族则把中元节定为歌节。当地苗族群众从农历七月初十起就要烧香化纸、设香案供饭菜,到农历七月十四晚燃爆竹、烧纸钱。相传苗族先人唐陈杨、唐潘阳兄弟俩举家迁徙,决定搬到山下寻找安身之地,唐陈杨来到车田,即“上五排”,唐潘阳来到两水的烟竹坪,即“下五排”,开荒定居。时值农历七月十五,苗族后人为了纪念祖先和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定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聚集于车田、烟竹坪两地唱歌,以示对祖先的怀念,久而久之,“七月半”便成了苗族的传统歌节。资源苗族在农历七月十三至十六都要举行三天三夜的歌会。歌会期间,当地苗族以及附近龙胜各族自治县、兴安县的苗、瑶、壮、汉等族群众都身着盛装,一路唱着山歌从各个山头、村寨涌向烟竹坪等歌场欢度节日。桥亭上、池塘边、清泉旁、吊楼内等到处可见对歌、唱歌的欢乐情景。唱歌的形式有独唱、男女对唱、领唱,伴奏的乐器有木叶、唢呐、笛子等,歌曲有纪念祖先逃难的《死里逃生歌》、开发山区的《开山歌》以及《呢那哩》《情歌》等。青年男女通过山歌考察对方的口才和智慧,了解对方家庭等各方面的情况,情投意合者便相约到幽静的地方以歌倾情,互诉衷肠。若真心相爱,姑娘就送一双“细花布草鞋”给小伙子;小伙子则以歌答谢,并回赠一件礼物,订下婚约。苗族中元歌会不仅是重大的娱乐活动,还是物资交流的盛会。远近的群众挑着土特产前往歌会地点,当地的百货店也准备了大批苗族同胞喜欢的围裙、头巾、丝线、银耳环、手镯、头簪等传统商品,丰富了歌会的内容。

      仫佬族中元节从农历七月初七开始,到农历七月十五结束,前后历时8天。农历七月初七早晨,人们设宴在门外祭祀天地并把祖先“接”回家中,然后连续7天,每餐饭前必先祭祀一番。到农历七月十四晚人们又大祭一次,并包粽子一起供奉祖先。人们在门前地上钉一颗钉子,意为给祖先拴马或拴船;又立一柱子,上挂斗,意为给祖先遮风挡雨。农历七月十五晨,人们再次设宴并把祖先神灵“送走”。送祖先神灵时,人们要烧一堆纸钱,用芋叶或荷叶把纸灰包扎成两包,用一细棍串成担子状,两头插香,放到河中或十字路口处,意为给祖先送钱粮。现在仪式都简化了。

      毛南族中元节是迎祖送祖的节日。农历七月初七天刚亮,主家就在大门口插上放竹笠的尖头扁担,“迎接”祖先的归来。家有新亡人,要将带叶的竹枝插在田边角上,表示“分田”给他(她),以示孝心。农历七月十三早上,出嫁女要带鸭、香烛、纸钱回娘家祭祖祈福。农历七月十四早、晚家家户户杀鸭,开怀畅饮。农历七月十五早上,家家户户杀鸭焚纸,燃香祭祖后,将纸钱及香的灰烬用青叶子或竹壳包好,装成小担,送到村头界外或小溪边,“送祖先回去”。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寄哀思祈福佑的中元节,广西少数民族过中元节的风俗”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